北京信息港首页 | 资讯  | 京都  | 科技  | 体育  | 娱乐  | 教育  | 房产  | 健康  | 育儿  | 图库  | 专题  |

首页  | 饮食  | 心理  | 健身  | 两性

> 健康 > 饮食 > 正文

《嘿!小面》将在央视播出 《嘿!小面》讲述重庆小面秘闻

2013-11-22 15:26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嘿!小面》播出时间 《嘿!小面》介绍的重庆小面有哪些
 

 

一剂作料 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正午时分,沙坪坝三峡广场的地下通道里,一家只有几平方米的小面馆人头攒动,面馆门口挤满了等座的客人。
  老板娘谭光碧介绍,面店的工作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店里,由自己负责;另一部分则在几百米外的家中,由丈夫老董负责,主要是制作作料。
  “尽管各家面馆的配料制作大部分相同,但也有不少细节差异。”老董说,自己用的榨菜选用上等的涪陵榨菜。姜一定要老姜,先去皮,再切粒,不然味道偏苦。要用蒜水,不能直接用蒜泥,不然蒜的香味会盖过面的香味。将大蒜切碎捣细,冲入高汤,蒜水就制成了。
  这少则十来种、多则二十几种的调料,以不同的配比放进碗里,尚未挑面,碗已被淹没了一小半。难怪来董小面的客人都说,吃的就是作料。
  “董小面”的这碗作料,就在老董的十指下化腐朽为神奇,香味飘荡于拥挤的三峡广场地下通道,七年来,成了这里最市井的味道。
  一个秘密 小面好吃暗含诀窍
  《嘿!小面》纪录片里囊括了10多家重庆小面馆的故事介绍,店面老板不吝惜分享小面的制作秘诀,告诉你如何掌握煮面时的小细节。
  制面:重庆小面用的是“水面”,又称其为“水叶子”。上等的面粉,加水,加碱,搅拌。凭手感把握干湿度,根据需要切出宽窄、厚薄不同的面条,宽的大约十毫米,细的大约一两毫米。
  煮面:水开后下面,煮沸之后换成文火。再舀入一瓢清水,称为“断白”,如省去这道工序,面条的嚼劲会差不少。
  作料:除了基本的调料,重庆人吃小面讲究又麻又辣。麻味靠的是花椒末,而油辣子选材更为考究。长一两寸、气味微呛、香而微辣、色泽鲜红的干辣椒是首选。
  浇头:各种“浇头”是重庆小面的升级版。最容易和面条融为一体的浇头有牛肉、炸酱、豌豆炸酱、肥肠,也是重庆人最常吃的几种浇头。
  小面术语
  [提黄] 意思是面的口感要硬一些。
  [干溜] 说的是少舀些汤,让碗里的调料酽酽的裹在面上,图的是一个浓烈干香。
  [多青] 指的是多加青菜。

 

  为了看《嘿,小面》的央视首播,昨日深夜,小面爱好者相约来到小面店,一边看电视,一边吃小面,聊小面。

  重庆晨报记者 杨新宇 摄


  嘿,小面!

  嘿,好辣!

  嘿,真香!

  一碗小面,搅动了整个重庆城!

  不少网友都@李云迪,提醒他准时收看节目。

  @胆小的冒险家:正在看,口水流到脚面了!

  @随处是旅途:看得太激动,把手机摔到地下了。

  @sisuaway:看老睡不着啊,求顺丰快递。

  央视同事们也给《嘿,小面》的编导曾磊打来电话:“这片子看得我们大晚上的都饿了,明天记得快递一碗小面到北京。”

  由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投资出品的《嘿!小面》昨晚10点开播了,48分钟的内容,从面本身到做面的人,全面展现了重庆小面的各种故事和世间百态。长达半年的拍摄时间,对多达十多家重庆面馆的深挖介绍,该片成为了重庆小面迷们年度最期待的纪录片。

 

 


  盼首播

  网友提醒李云迪记得看节目


  昨日上午,随着@CCTV9记录、@重庆市旅游局、@重庆晨报等各大官方微博的预告,纪录片《嘿!小面》播出的时间越来越近了。

  从网友们转发和评论来看,这部纪录片备受期待。

  网友“@ENZO89”说:“《嘿,小面》终于要播了,每天看着它的‘近期播出’都心急如焚。仅以此片献给我逗留重庆一天,两过胖妹面庄,未尝小面而至今仍在的深深遗憾,让遗憾来得更猛烈些。”

  看“小面”的纪录片,桌上没有一碗面始终不完美。

  网友“@风过的午后1117”说:藤藤菜洗好,准备到时自己下一碗麻、辣、鲜、香、少面多菜的小面,边吃边看,抵御央视的深夜“报复”。

  昨晚6点半,认证信息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副系主任的“@Archi-tectlong”发了一条微博:“为迎接今晚央视隆重推出的纪录片《嘿!小面》,晚饭先整起。”

  当然,这部纪录片的播出时间也让网友抓狂,网友“@彌勒想要逆天”抱怨说:“为什么又是22点这个尴尬的时间啊?!会饿的好不好。”

  有趣的是,不少网友都@了李云迪,提醒这位爱吃小面的钢琴家准时收看节目。

  不过, 也有少数网友选择不看该纪录片,网友“@谋儿谋”就坚决地说:“不看,看了吃不到更难受。”

《嘿!小面》播出时间 《嘿!小面》介绍的重庆小面有哪些

 


  夜已深

  为看节目一伙人下面馆


  昨晚9点,“重庆第一面痴”李杰平准时来到南坪南湖社区南七面馆,看到老李到来,5个“面友”上去跟这位重庆“小面50强”的活地图打招呼。“面友”们陆陆续续到了,离播出时间还有10分钟时,面馆里已聚集了近20名“面友”。

  他们都是“123台灯小面群”的成员,群主是老李,群友们都叫他“灯哥”。他们昨夜聚在小面馆里,只有一个原因:一边吃面一边收看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的纪录片《嘿!小面》。

  原本,他们打算在一个茶楼里边喝茶边看,不过群友们觉得不过瘾,老李昨天傍晚临时把地点改到面馆。

  点上几盘卤菜,要点冷酒,“面友”们坐在路边的椅子上,时不时抬头看着门口悬挂的电视机,等节目开始。老板在店里紧张忙活着,为深夜来照顾生意的“面友”们下面。

  “一碗小面,二两刚好,三种味道,四方来要……莫看小面嘿小,嘿霸道。”老李和朋友们吃着面,看着电视,好不自在。

  今年4月到9月,老李跟随节目组的工作人员一道,参与了节目的拍摄。老李说:“能把重庆小面介绍推广到全国,这是最大的意义。”

《嘿!小面》播出时间 《嘿!小面》介绍的重庆小面有哪些


  上央视

  重庆面迷向全国推介小面


  由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投资出品的《嘿!小面》,于昨晚10点准时开播。

  纪录片从重庆西郊的毛线沟二娃面摊的一抹晨色拉开序幕,大锅里的水逐渐沸腾之时,客人陆陆续续地来了。“二娃,二两小面,提黄、多青、干溜。”在客人们类似于暗语的短促交流中,面摊逐渐迎来了一天中的黄金时分。

  随后,一组快速镜头拉出了多幅报纸上的报道和照片:《解放碑有位“面条西施”》、《我爱重庆小面》……就在对小面的回顾中,镜头里一位顾客解释道:“一个月有20多天都在这儿吃面”、“我每天都吃一顿面”。

  在小面迷的述说中,“123台灯”郭老大出现了,他来到了在重庆小面50强榜单中位列探花的板凳面庄。“我吃面和一般人不同,我要先尝下所有的作料。这个面还是比较有特色,有层次感,香味、辣味、麻味都出来了。”“123台灯”的点评带出了对重庆小面从面到味的层层剖析。

  随后,重头戏来了:郭老大首次公开演示制面过程;板凳面、老太婆摊摊面、董小面的老板纷纷对自己的调味过程进行揭秘。三姐的油辣子、胡老幺的辣椒面都藏着一个人生故事,耐人寻味。

  《小面》的MV里,“123台灯”的吃面经历中,香港导演余积廉的片头旋律里,关于小面的每个人,每段生活,每种味道都随之立体起来了。“我的小面之旅还将继续进行下去。或许,还会开一家小面馆,让自己成为众多重庆小面故事中的主角之一。”“123台灯”郭老大片尾一段独白说出了千万重庆人的心声。

《嘿!小面》播出时间 《嘿!小面》介绍的重庆小面有哪些


  自难忘

  他们边看节目边忙着发微博


  《嘿,小面》播出时,网友也抽空发微博抒发自己的心情。

  @张北烟:CCTV9总是在深夜播放美食纪录片。

  @等等看看丁丁:要是在重庆,现在就冲出去吃碗儿小面。

  @胆小的冒险家:正在看,口水流到脚面了!

  @随处是旅途:看得太激动,把手机摔到地下了。

  @sisuaway:看老睡不着啊,求顺丰快递。

  讲幕后

  编导透露拍摄过程中的遗憾


  昨晚,终于看到《嘿!小面》首播后,编导曾磊也感慨道:“其实荧幕下的小面更加有趣。”他说,考虑到是在向全国人民介绍重庆小面,话语体系有一定差异,因此一些非常地道的重庆话并没有展现在镜头里。

  同时,曾磊还透露了一个片中没有的幕后花絮,“其实我心中最精致的重庆小面叫‘桥北第一面’,每天只卖二十几斤面。”原来,这家位于嘉陵江桥头的面馆,无论是面条调料,还是店内装潢,都让曾磊挑选面馆时过目难忘。

  “这家店因为故事性不强没有出现在片中,但确实足够有气质”,在曾磊看来,短短的48分钟结束了,但关于重庆人和重庆小面的故事,还将继续在这个城市里发生、流传。

  说反响

  央视人看了节目只喊饿


  片子首播后,曾磊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个朋友反馈和贺电。“下次来一定带我们去吃下面。”他的一位武汉朋友在片子结束时立即发来了短信。而在这半年拍摄时间一起并肩作战的央视同事们也打来电话:“这片子看得我们大晚上的都饿了,明天记得快递一碗小面到北京。”一句玩笑话,让曾磊觉得半年来的并肩合作更显珍贵。

  “好片看得多骄傲、多激动,不光面诱人,时间感、地域感都出来了,面老板也打动人。你看嘛,底层奋斗、安居乐业、做精做好细节,小面背后的重庆精神太值得推而广之了。建议将这片子和小面作为最好的重庆外宣品,推荐到海内外传播哈。”曾磊还在片子放完之后收到这样的评论。

  重庆晨报记者 龚小然 王鑫

 

 

 

 


阅读完标题为(《嘿!小面》将在央视播出 《嘿!小面》讲述重庆小面秘闻)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