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历史上的水
■众多河、湖、淀、泽日渐成为消失的风景,客、货船早已成为北京逝去的乡愁 主持人:今天,北京的水环境、水资源相对于过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有哪些历史原因? 吴季松:今天,在北京,很多“河”,尤其在年轻人的眼里,就是一条条无水的沟,“船”在北京已成为城区游玩的工具,客、货船早已成为逝去的乡愁。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地下水位的下降,除一些著名湖泊外,大大小小的湿地几乎全部消失。100年来北京湿地递减状况如下,1960年为12万公顷,占北京面积7.3%;1980年减为7.5万公顷,占北京面积4.6%;到2012年北京有1916块湿地,共5.14万公顷,仅占北京面积3.1%,大大低于6%的世界平均水平,北京不再是水乡,已与干旱为伍。 尹钧科:北京地区的水环境变化这么大,究其原因,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永定河、潮白河等上游流域的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失去水土涵养的条件。在宋、辽时期的文献中,明确地记载在永定河、潮白河上游流域有茂密的森林,有“千里松林”之称。金代为攻打南宋,曾调集四十万人到永定河上游流域的蔚县砍伐林木,准备造船。元代为建设大都城,也曾在永定河上游流域如蔚县、涿鹿、怀来等地大规模地砍伐林木,流传至今的元代《卢沟运筏图》就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情况。森林植被遭破坏的结果是水土流失加重。永定河在隋唐之时曾有“清泉河”的美名,辽、金时就称“卢沟河”了,元、明时更有“浑河”、“无定河”等恶名。永定河名称的演变,有力地说明森林植被破坏对水环境的深刻影响。 第二,纵观历史上北京地区水、旱灾害发生的情况,可以说历史上明显的有多雨期和少雨期,二者转换的时间一般在五、六十年。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有时仅隔三、四十年,而有时又拖至七、八十年,甚至更长。不管间隔时间长短,有相对的多雨期和相对的少雨期是历史的实际。史料说明,多雨期时也有大旱之年,少雨期时还有大水灾发生。逐年的降雨量统计数据显示,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六十多年间,基本上是一个少雨期。如今北京地区的水资源紧张,恐怕与降雨相对的少也有很大关系。 第三,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是造成今北京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另一重要原因。自金代迁都北京之后,历元、明、清三朝,曾在北京地区大规模地开展屯田,既有军屯,也有民屯。因此,大面积的河滩、湖淀被开垦为良田,致使河湖水面缩小,以至消失。特别是近现代工业发展以来,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北京地区的地下水储存形成巨大的漏斗状,许多泉水、满井也就不见了。事实显示,修水库其利是储蓄水资源,并消除水患;其弊是破坏了河流上、下游的水平衡,致使水库以下的河道水量大减,甚至断流。这种情况在北京的永定河、潮白河也难免。 ■“第一位的还是节水”, 节水优先应是新时期治水工作必须始终遵循的根本方针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保障水安全的讲话中,强调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粗放用水方式向集约用水方式转变,从过度开发水资源向主动保护水资源转变,提出了“节水优先”的观点,应怎样理解? 李青淼:习总书记强调节水优先,这是针对我国国情水情,总结世界各国发展教训,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的关键选择,是新时期治水工作必须始终遵循的根本方针。 吴季松:1949年以前北京地域最多只有220万人口,人均年水资源量为1180立方米,不到严重缺水,完全可以通过节水解决。但是,现在人口增加,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86立方米,就是极度缺水了。目前只有向外调入和向内节水两个解决办法。但正如张光斗先生所说:“一定要有限调水,第一位的还是节水。”张先生已成故人,但他的灼见恍如昨日。 ■“绿水青城”就是“金城银城”,治水管水思路需实现战略性转变 主持人:回顾北京历史上的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状况,对我们今天合理利用、有效改善水环境有哪些启示? 吴文涛: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合理利用、有效改善水环境的宝贵经验,如历代都把水脉纳入城市布局,使城市增添山水园林特色;元代白浮堰的开创与清代昆明湖的改造,为京城开辟新的水源拓展了思路;一些大型皇家囿苑的兴建,如南郊的“下马放飞泊”、“南苑”和通州西南部的“延芳淀”、“柳林甸”等,合理利用河湖水系,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等。但同时,也有许多值得吸取的教训。除去气候变迁等客观因素外,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城市的“超载”发展和周边地区森林植被的人为破坏等因素,是导致水荒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人与水争地的问题,如农业和城市用地占据了大量原本属于水的河道、湿地和湖泊,导致水患频仍;为杜绝水患而束缚河流的自然延伸,实行“管道”式管理;为漕运而将所有水源“赶尽杀绝”、切断水脉的“毛细血管”等,都给河流生态带来了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 重视这些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当今协调城市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继承与完善自然和人文风貌,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随着城市规模和人口的增加,水源涵养及供给范围要相应扩大。我们一定要充分把握住南水北调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这两大利好,为北京的水源开辟出广阔空间:一是要在河北的张家口、承德这些北京河流的上源地区建设水源涵养带,二是要把从南边调来的水用来恢复湿地、河流和植被,以水生水,以水养水。总之,使北京走出水之困境,保护好水源地的自然风貌,重视水的生态功能,合理利用,减少“超载”,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答案。 吴季松:今天北京要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城市,缺的不是高楼和环路,而是城市的健康水系。“金城银城”不如“绿水青城”,“绿水青城”就是“金城银城”,这是居民的呼声、国家的需要和国际的期望。 李青淼:根据北京未来发展趋势,无论是中心城区的持续发展,还是市域范围内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建设,抑或首都圈的整体推进,都不能忽视水资源的掣肘。虽然前人给我们一把又一把解决水资源瓶颈的钥匙,但是我们未来所要面对的,是比前人困难得多的水资源供需形势。希望通过不懈努力,北京城能够尽快找到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良策。 主题链接 600年间北京的河流水系变化 6个世纪以来,北京的河流水系,从原有六大水系变为五大水系,分别为: 蓟运河水系:主要为在平谷的泃河和错河。年径流量7.4亿立方米,属于中小河流。而两个世纪以前水量充沛,应为现在监测数字的两倍以上,但今天断流严重。 潮白河水系:是北京的主水系,当年是两条河流——分别是源自河北承德的潮河和源自河北赤城的白河,修密云水库后汇为潮白河。目前白河在京流量约为每秒9立方米,潮河为每秒12立方米,都已是涓涓细流,且出现断流。而当年潮河应是每秒20立方米以上的河流。 北运(温榆)河水系:是北京最主要的水系,也是唯一发源于北京的水系。主要包括温榆河、北运河、沙河、清河和通惠河等河流。温榆河流量现为每秒3.56 立方米,北运河流量为每秒8.1 立方米。今天看到的是涓涓细流,但已是目前北京唯一的主河道基本未断流河流。年径流量仅为2.5亿立方米,属于近干涸的小河,而当年可以行大船运粮。 永定河水系:是北京元代以前赖以建城的水系,主干发源于河北张家口,上游称桑干河。当年水流汹涌,多次泛滥,名为“无定河”。自1980年起全线断流,有水段流量仅为每秒0.98立方米。 大清河水系:在北京房山,主干为拒马河,有大石河等河流汇入,是北京目前水流最大的河流,至今仍有泛滥洪灾威胁,是北京唯一与历史上差别不太大的河流。 阅读完标题为(因水而建,因水而兴 学者谈“北京历史上的水”(4))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信息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