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港首页 | 资讯  | 京都  | 科技  | 体育  | 娱乐  | 教育  | 房产  | 健康  | 育儿  | 图库  | 专题  |

首页  | 古迹  | 纪事  | 民俗  | 故事

> 京都 > 纪事 > 正文

因水而建,因水而兴 学者谈“北京历史上的水”(3)

2014-04-29 10:03 来源:网络 浏览:
原标题:北京历史上的水 ■ 历史 上北京水系不仅造成了独特的城市 文化 地理格局,更构造了突出的城市生态文化,赋予了传统北京水、山、林一体化的

原标题:北京历史上的水

 

  ■历史上北京水系不仅造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地理格局,更构造了突出的城市生态文化,赋予了传统北京水、山、林一体化的 “城市山林”的水乡野逸气质

  主持人:北京城因水而建,因水而兴,水脉即文脉,其独特的水文化对城市的发展和布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吴文涛:水的景观之美和文化意义也是早就被人们关注到的东西,沿着水脉建立和拓展政治文化中心,几乎是历朝历代城市布局的核心。金元明清北京成为都城之后,挖濠筑城、引水入宫、依山傍水修建皇家园林等可谓一脉相承。金代开始在白莲潭(今什刹海附近)、玉泉山一带建立行宫别墅,元代纳什刹海入皇城,引玉泉水入大内,又在南海子、延芳淀(今通州地区)等水域设立皇家苑囿。

  李建平:北京历史上水养育人,人亲近水,水聚成景,人融于水景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今日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规划、布局、肌理上发展起来的。明代在扩建北京皇城的时候同时拓展了南海,保持皇家宫殿建筑与园林中的水域平衡。清代敬水、理水的贡献在园林的修建。依据海淀上风上水多湿地的特点,清代完善了“三山五园”,即香山和静宜园,玉泉山和静明园,万寿山和清漪园,畅春园和圆明园。可以说,三山五园离不开水,水是三山五园的命脉。传统北京水系不仅造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地理格局,更构造了突出的城市生态文化,赋予了传统北京“城市山林”的水乡野逸气质。 这种敬水理念一直影响到今天北京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当决策在国家奥林匹克园区修建鸟巢(国家体育场)的时候,人们马上想到西边的对称建筑应该有水,然后设计建造了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

  ■历史上北京常患水灾,防汛防洪这根弦需要绷紧

  主持人:2012年7月21日的特大洪水灾害,使人们从“焦渴北京”中惊醒过来,其实,北京历史上频频发生,为害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还是水灾,是这样吗?

  尹钧科: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当今北京缺水的时候,不要忘记历史上北京地区曾多次发生过严重水灾。远的不说,仅清代就有顺治十年(1653年)、康熙七年(1668年)、嘉庆六年(1801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九年(1893年)等多次发生的严重水灾,尤其是嘉庆六年、光绪十六年的水灾,实为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天咫偶闻》记载:庚寅(光绪十六年),“京师自五月末雨至六月中旬,无室不漏无墙不倾,东舍西邻,全无界限。而街巷至结筏往来。最奇,室无分新旧,无分坚窳,无弗上漏旁穿,人皆张伞为卧处。市中苇席油纸,为之顿绝。东南城贡院左近,人居水中。市中白物腾贵,且不易致,蔬菜尤艰。诚奇灾也。”就是这年,平谷、昌平等州县,淫雨连绵四十多天。

  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年)六月,天正下着大雨。康熙皇帝触景生情,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昔言壬辰、癸巳年应多雨水。”并以清顺治十年(癸巳)、明万历二十年(壬辰)、成化九年(癸巳)等为例予以说明。2012年(壬辰)7月21日北京地区又发生大水灾,也提醒人们不要忘了这一教训。

  吴文涛:历史虽已渐行渐远,但历史教训不能遗忘,因为历史还可能重演。在目前全球变暖、环境恶化的背景下,所有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都有了巨大改变,干旱和水灾更像一对难兄难弟变得难舍难分。因此,更有必要绷紧防汛防洪这根弦。

  ■明清以后,北京地区水资源的供求关系由原来的相对平衡逐渐转向失衡,“河务”、“漕运”等被列为朝政的头等大事

  主持人:最近,市委书记郭金龙在市委常委会扩大会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国务院有关会议精神时指出,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水安全、生态安全对北京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如何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深刻把握中央关于水安全问题的重要精神?

  吴文涛:水与北京城的历史,典型地反映了水环境变迁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治水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一方面,北京城市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不断开发水利以满足其不断扩大的需求,如早期的农业灌溉、修筑城池;中期的城址由莲花池水系向高梁河水系转移,以及此后为解决城市漕运、农业灌溉、生活用水及排水、园林美化及城市防洪等等而对永定河、高梁河、潮白河、瓮山泊、什刹海、大明濠、护城河等河湖水系进行的各种整理和改造等。另一方面,历代持续不断的水利开发和城市建设,又不断改变着城市水源状况和原本自然的水环境。由于城市规模的突破性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剧增,以及周边地区农业的深度开发,北京地区的许多自然水体以及水环境面貌从明清以后开始发生改变,水资源的供求关系由原来的相对平衡逐渐转向失衡。水利工程重在解决缺水问题,被人们更加关注和依赖,成为京城施政的重中之重。康熙曾将“河务、漕运与(削)三藩”列为朝政的头等大事,“书而悬之宫中柱上”,夙夜不忘。其中两件都与水有关:“河务”主要针对的是越来越严重的水患,如康熙时开始全面治理永定河,首次建筑百里大堤,使永定河的河道大致趋于固定;“漕运”主要是解决运河运力与京城庞大粮食需求之间的落差问题。但最终都归结到一点,即水源匮乏的问题开始凸显,逐步对北京城市的形态布局、社会生活及发展方向等产生深远影响。



阅读完标题为(因水而建,因水而兴 学者谈“北京历史上的水”(3))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