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港首页 | 资讯  | 京都  | 科技  | 体育  | 娱乐  | 教育  | 房产  | 健康  | 育儿  | 图库  | 专题  |

首页  | 古迹  | 纪事  | 民俗  | 故事

> 京都 > 纪事 > 正文

60年前的六一儿童节 迟来的《鸡毛信》

2014-05-30 12:54 来源:网络 浏览:
1952年,张骏祥将作家华山创作的小说《鸡毛信》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同年,上海八家私营电影制片厂合并,成立国营联合制片厂,即上海电影制片厂。上影厂投拍的第一部影片

1952年,张骏祥将作家华山创作的小说《鸡毛信》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同年,上海八家私营电影制片厂合并,成立国营联合制片厂,即“上海电影制片厂”。“上影”厂投拍的第一部影片就是《鸡毛信》,计划赶在1953年六一儿童节上映。

 

 

导演《鸡毛信》的任务交给了石挥。两年前,石挥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关连长》受到了批判。刚接到《鸡毛信》的任务时,正如他自己所说:“经过文艺整风而觉得自己垮了,一无是处,在艺术创作上举步维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是很浓厚的。同时,也非常警惕自己过去‘个人突出、标新立异,出奇制胜’的旧东西,并有意识地克服它。因此就想到老老实实不要花巧,剧本中有什么就拍什么……”但在实际拍摄时,石挥并没有封闭自己残存的创作念头,他还是对剧本内容做了一些改变。剧本内容的变化,也使得蔡安安、蔡元元哥俩饰演的角色换了个儿。机灵的弟弟蔡元元改演主人公海娃,秀气的哥哥蔡安安改演没有几句台词的狗娃。

最初完成的影片中有这样一段戏:日本鬼子审问海娃,以糖果诱惑他。海娃下意识地伸手想吃糖,旋即又将手缩回去。但这组镜头被认为是“不符合这个小英雄人物的品质”而被剪掉。编剧张骏祥不同意石挥加进去的一些东西,但在影片中大量采用解说词的手法,两人的意见却是相同的。“这是描写一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它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在那个时候啊,有着千百个这样的故事,这是其中的一个……这个孩子,他是个放羊娃,今年才十二岁,他的名字叫海娃……”

影片开头,伴随着张瑞芳给孩子们讲故事般的旁白,字幕像连环画一样一页页掀过。石挥在导演阐述中说:“这是一部儿童电影。首先考虑的不是别的,而是考虑儿童观众的接受问题,要合乎他们的爱好、要求、学习、兴趣、理解,首先掌握‘有头有尾、交代清楚’的宝贵启示”。

石挥将《鸡毛信》的外景地选在了北京。1952年10月5日,石挥带着小演员们到北京北辛庄、卧佛寺乡下体验生活。他们住在农民家里,学习放羊、抽鞭子、拉石磙、刨花生。孩子们对什么都好奇:为啥鸡毛信的信角上要插三根鸡毛?为啥消息树使劲一扳,不费事儿便扳倒了?为啥山里人管羊的大尾巴叫“羊拍拍”……石挥发现,孩子们最喜爱的是跟随摄制组的三十多只羊。他在导演散记中写道:“我记得在最初读剧本时,关于羊群的部分,我的思想上对羊与海娃的关系上没有予以足够的体会,在讲到羊的部分时是一带而过的。相反地孩子们却感到极大的兴趣。在实拍的时候,拍羊群是最不容易掌握和控制的,因此自己在思想上有了一种负担,但孩子们却是那样地喜爱着这些镜头。从这里使我知道是自己没有理解儿童对小动物的喜爱。以后我对羊群与海娃的关系的处理作了很大的努力,使影片的这个内容有了较为突出的表现,这样就把海娃喜爱羊的情感表现出来了”。

1953年初,由于北京下雪,无法拍摄春、夏的戏。副导演谢晋提议转场湖南衡山,三十多只羊用火车运到衡山。猫眼司令和碉堡的戏,石挥要求再去北京搭景,为这事儿,还和制片主任顾也鲁吵了起来。最后因为资金问题,只好在上海的摄影棚完成。《鸡毛信》的拍摄长达一年多,期间经过了大大小小无数次修改。石挥在影片完成后的总结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在处理儿童演员的创作工作中,也得到了很多的经验教训。糟糕的是我们常常以大人的理解、趣味和爱好来代替儿童的理解、趣味和爱好。结果这样做就是适得其反……我还可以举出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们的处理是由于不理解儿童所产生的。就是海娃被敌人挤在屋子里边逃不出去的时候,我们认为海娃应该想家、秋收、父亲、奶奶、小朋友、张连长……一大串。可是孩子们说:‘我们不会想这么多的,我们在这时候是心里很急,肚子饿、困乏,想办法逃……’”

1954年六一儿童节,影片《鸡毛信》在比原计划上映时间晚了整整一年之后,终于面世。1955年,该片在英国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优胜奖。1957年,42岁的石挥离开人世,但他的《鸡毛信》至今仍和孩子们在一起。



阅读完标题为(60年前的六一儿童节 迟来的《鸡毛信》)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