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港首页 | 资讯  | 京都  | 科技  | 体育  | 娱乐  | 教育  | 房产  | 健康  | 育儿  | 图库  | 专题  |

首页  | 古迹  | 纪事  | 民俗  | 故事

> 京都 > 纪事 > 正文

胡同是否有它终结的一天

2014-01-03 10:13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树木会老,人会死,胡同也有它终结的一天。 会有那么一个早晨,北京人猛然间发现,最后一条胡同死了。这日子大概不会太久,也许下一个世纪的前五十年,北京城里将找不到一

树木会老,人会死,胡同也有它终结的一天。

    会有那么一个早晨,北京人猛然间发现,最后一条胡同死了。这日子大概不会太久,也许下一个世纪的前五十年,北京城里将找不到一条像模像样的、依旧是原来面貌的胡同。镜头对准古都的摄影家,拍摄老北京故事的影视导演,如果现在还不抓紧抢先储备原始资料的话,到那时,面对崭新的北京,再想拍到老北京真实现场感的影像资料,就该悔之莫及了。

    即使像我这样并非在北京土生土长,对这个城市说不上具有多么深厚的归属感,只是一个居住年头较久的人,也对胡同消失过程未免来得太快,觉得有些诧异。因为,在北京,历经元、明、清三朝的胡同,既是一部无可辩驳的凝固起来的无字史书,也是一幅独一无二的压缩起来的人文景观,不但在中国,即使在这个世界上的其他城市,也是少见的。任何一个城市,不同时期的建筑物,如同树木的年轮一样,记载着人世的沧桑,时代的变迁。试着琢磨一下,没有东交民巷,列强的欺凌便是纸面的记载,没有沙滩红楼,五四的光辉也就停留在课本上,没有大栅栏,那些老字号便无所依托,没有张自忠路、赵登禹路、佟麟阁路,那抗日的烽火硝烟必然显得遥远。实物,永远比文字更具有震撼力,虽然胡同不等于北京,但北京若是没有了胡同,这座古城肯定就不够完美了。所以,胡同,是不能,也不应该一下子消失殆尽的,至少“留得残荷听雨声”呢?也应该给后人留下一点值得珍视的文化积淀,留下一点可供回味的思古幽情。

    想不到近数年间,北京的很多胡同,就这样错眼不及地,干净利落地走进历史。不是被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所吞噬,就是被拆迁重建的居民小区所蚕食,有的幸运些,胡同的名字,还能保留下来,有的不走运,总是难免惋惜,那真是令人伤感,而又无可奈何的事!尽管,变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尽管,发展是城市进步的必然趋势。现在,被挖出来的元大都旧址,那些毡帐游牧的民族,骑射也许内行,建设皇家都城的业绩,说实在的,不敢恭维。它之所以被明清两代以紫禁城为中轴线的内外京城替代,成为风沙掩埋的文物,就因为后者比前者更适应了时代的发展。

    所以,胡同之死,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这也许说来并不是什么坏事,我记得1949年到北京的时候,很多马路,只是中间铺着沥青,两边都是沙石路。更不要提北京城那总数在三千条以上的大小胡同了,永远是灰不秃秃的,暴土扬尘的。尤其是那些狭窄拥挤的小胡同,那些颓门败墙的大杂院,还得把污水井里的粪便,一勺一勺掏出来,一桶一桶背出去,长此下去,要是没有变化的话,这个首善之区,还有什么希望可言?我也知道许多有识之士,总在呼吁,总在呐喊,把胡同留下一些给后代子孙,这想法,当然是毫无疑义得好。但说这些话的人,通常不大为自己的住房发愁,而对那些三代同堂、老少一室、床分上下、布幔相隔的小市民来说,为保留这些胡同,还得挤在斗室里度日如年,又显得不太公平。

    好像应该想出点什么法子才好?一是保留那些完整的;二是修复那些有历史价值的;三是尽可能改善胡同的居住条件,使胡同既古色古香又赏心悦目——这倒是应该悉力经营的事情了。

    有的人,恨不能一古脑儿,统统用推土机推了,这是绝对不值得提倡的红卫兵行径。但也真不希望有那么一天,最后一条胡同寿终正寝,于是造几条供游人参观的假胡同,如同看那些失去了彩绘以后的兵马俑一样,绝对是彻底死亡的胡同,有何生气可言?但我也不赞成有的人,对于古都恨不能连几间破房烂庙,几处断垣残壁,也别挪动,要求原封不动。如果这样恋旧的话,我很奇怪他们为什么不搬到周口店原始人居住过的洞穴里呢,那才是最原汁原味的故居呢!

    说到底,北京那些胡同,其实也没有什么,不过是年代较为久远的建筑物罢了,早晚总是要死的。夏商周的房子,谁见过?汉唐盛世的房子,谁住过?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里早说过,“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蹴,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唐代的建筑物,随着唐代的结束而结束,那么,元明清的胡同,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变迁,好像也不是什么值得痛苦的事情。

    但是,我觉得北京人的胡同文化,实在是弥足珍贵的。同住在一条胡同里,那些天天碰头见面的左邻右舍,他们之间的亲切友善,地道的老北京人的礼数客套,那种一张口为“您”而不是“你”的或许称之为“温良恭俭让”的与人为善的人文精神,如果也随着胡同之死而死的话,那可就太让人惋惜了。现在,搬进单元房里住着的各家各户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隔膜;现在,办公在写字楼里,一人一格的狭窄空间,那绝对私密化的拒绝,是过去住在胡同里的人家,绝不会产生的。

    是给一张微笑的脸,还是报以淡漠的一瞥,留在对方心扉里的印象,冷暖是大不相同的。

    没有温馨,没有友爱,这世界是不堪设想的。



阅读完标题为(胡同是否有它终结的一天)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