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城门与城墙是北京城的标志和象征,它见证了北京历史发展与变迁,印证了北京古建筑的繁荣和辉煌,更道出了北京演进的曲折与沧桑。昂然矗立于绵延城墙之上的城楼,象一座座筑于高大城台上的殿阁,它不仅是城市系统的防御设施和管理设施,也是封建政权的象征之一,其高大、雄伟、坚固,体现了“皇权永固”的意涵。 北京城都市沿革
金取代辽后,金海陵王完颜亮于天德五年(1153),从上京迁都燕京,改名为圣都,不久又称中都。元灭金后,忽必烈于至元四年(1267),在东北郊外以积水潭为中心另建新城,为北京城奠定了基础。至元八年(1271),定国号为“大元”。次年,忽必烈改中都为大都,并从上都(仿内蒙古正蓝旗上都郭勒)迁都于此。 明清城门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正月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八月,定应天为南京,汴梁(今开封)为北京,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洪武三年(1370)四月,朱元璋封第四子朱核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三月,燕王朱棣就藩北平。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死,其孙朱允炊继位,是为建文帝。 朱棣建文元年(1399)起兵北平,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成祖朱棣永乐元年(1403)正月,升北平为北京,北京之名即由此始。二月,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四年(1406),朱棣下诏迁都北京并下诏建宫殿,修城垣,由陈圭主持营建。永乐五年(1407)开始营建北京宫殿、坛庙。 永乐十七年(1419年),将北京南城墙南移五百多米,建在现在的前三门一线。永乐十八年(1420)完工,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正式迁都北京,以北京为京师,南京为陪都。其实从洪武二年(1369年)起,徐达就主持重建北平新城,废弃元大都的北部城墙,在南面五里处建设新城墙。 明清北京城的一大特色,就是其严谨的城市布局。以紫禁城(宫城)为核心,外围皇城、内城、外城等四道城池组成。四道城池的正中线是从南到北,由一条近8公里的中轴线所贯穿。北京建都八百余年形成“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凸”形城市规划形制和格局,整个建筑群体庄严凝重,层次鲜明,气势宏伟。 宫城城门:午门、神武门、西华门、东华门; 皇城城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内城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 外城城门:永定门、广渠门、广安门、左安门、右安门、东便门、西便门。 阅读完标题为(北京的城门与城墙是北京城的标志和象征)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信息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