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港首页 | 资讯  | 京都  | 科技  | 体育  | 娱乐  | 教育  | 房产  | 健康  | 育儿  | 图库  | 专题  |

首页  | 古迹  | 纪事  | 民俗  | 故事

> 京都 > 纪事 > 正文

寻找那些行将消逝的行当 放大市井生活细节

2013-12-20 11:06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京味作家老舍先生的话剧《龙须沟》第一幕幕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门外陆续有卖青菜的、卖猪血的、卖驴肉的、卖豆腐的、剃头的、买破烂的和打鼓儿的声音,还有买菜还价的争

寻找那些行将消逝的行当 放大市井生活细节[墙根网]

寻找那些行将消逝的行当 放大市井生活细节[墙根网]

寻找那些行将消逝的行当 放大市井生活细节[墙根网]

    京味作家老舍先生的话剧《龙须沟》第一幕幕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门外陆续有卖青菜的、卖猪血的、卖驴肉的、卖豆腐的、剃头的、买破烂的和‘打鼓儿’的声音,还有买菜还价的争吵声,附近有铁匠作坊的打铁声,织布声,做洋铁盆洋铁壶的敲打声。”  
  
    短短百字描写,五行八作的市井生活已跃然纸上。不过,这种生活场景在今天已经非常少见。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传统行当中很大一部分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对锔盆锔碗、磨剪子抢菜刀等老手艺匠的印象,也只停留在父辈的叙述中。 

行当的消逝,实际也是一种文化的消逝。究其原因,关键在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传统行当是走向没落了,还是在没落当中要继续发展。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传统行当的现传人。怀念是为了更好的铭记。我们截取的是那些即将消失,或已经消失的行业镜头,但放大的是市井生活的细节画面。 

-人像剪影 

经典指数:★★★☆☆ 

消逝指数:★★★★★ 

一把大剪刀在老人骨瘦嶙峋的手中上下飞舞,黑色纸上渐渐显现出一个男人眉、眼、鼻、口的侧面轮廓,凹凸起伏,线条流畅。这是留存在张先生记忆中的一幅场景,是他5年前在香山北门的小路上的一次经历。“她剪得非常快,30秒钟不到就好了。可是她下剪刀之前却足足看了我有一分多钟。”张先生对这位不知名老人给他做的剪影非常满意,他把它塑封起来,夹在自己的日记本中。 

“剪影,剪纸的一种。运用剪刀和黑色纸剪制人物、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典型外轮廓,无内部结构。通过影的造型表现形象。”百度百科上这样解释剪影。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操着这门手艺的男女艺人充斥着北京的大小公园和电影院门口。“那时候,逛公园的恋人们最喜欢在湖畔杨柳下,请艺人为他们做剪影。黑色剪影贴在红色的绒面纸上,旁边还往往题着一句应景的诗,留作纪念再好不过了。”孩子都已经上大学的魏女士拿出一张她当年的剪影,边给记者看边回忆说。剪影中的魏女士扎着高高的马尾,睫毛卷翘而上扬。 

随着照相机的普及,这些用剪刀和纸捕捉人们脸上的神采的艺术家渐渐从人们眼中消失了。昨天,记者按照张先生的记忆,逛遍了香山煤厂街,却再没见到那位在5年前为他剪影的老者。一位居住在这里的老人告诉记者,老太太一年前因为租不起门脸儿,已经不做这个生意了。张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很遗憾。 

-修钢笔 

代表人物:“钢笔张” 

经典指数:★★★☆☆ 

消逝指数:★★★★☆ 

在老北京凡是有绝活儿的,手艺比较高的人都被冠以姓氏。钢笔张的张广义老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曾几何时,钢笔是不可替代的书写工具,很多人都会随身装上一支钢笔。每天下午3点,银街上的广义修笔店总会准时开门营业,80多岁的张广义老先生继续履行着他和钢笔的约定。但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老先生所从事的这个行业也如同他的年龄一样——几近夕阳。 

有着近60年修笔经历的张广义,被人们称为京城最后的修笔人。那些更换笔尖、笔身的活儿对他来说不过是小把戏,他的拿手戏是“点笔尖”——把比小米粒还小的白金和铱金合成的小圆球,用氩弧焊焊在笔尖上,再一破两半。不过现在,这门手艺濒临失传。 

修钢笔本身价格很便宜,几块钱就可以让一支钢笔“重获新生”,但这个行业的低收入使得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选择修笔。 

更让张老发愁的是,由于不少老厂家都已消失了,那些老钢笔的配件也无从寻找了。但张老对于修笔的事情看得很开,他告诉记者,现在都用电脑打字,即便偶尔用笔写写,也是用签字笔。“需求没那么多了,有些技术其实已经不需要了……” 

不过前来修笔的人并不少,甚至有外地游客慕名来找张老修笔。张师傅小铺子里的电话经常响起,时不时就会有人向他请教钢笔的问题。在网上,询问北京哪里能修钢笔的也是大有人在,而面对提问,“广义修笔店”是绝大多数人给出的答案。 

-老北京叫卖 

代表人物:“叫卖大王”臧鸿 

经典指数:★★★★☆ 

消逝指数:★★☆☆☆ 

老北京的吆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不过,现在北京城里会吆喝的人已经不多了,会一口地道吆喝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但在臧鸿嘴里,数百年的吆喝,一经他嘴就变成了炉火纯青的艺术。他的绝技是一口气能喊出170多种老北京的叫卖声。一大批反映老北京生活的电影电视剧中,高低错落、京味十足的叫卖声大多出自他之口;在人们的婚丧嫁娶仪式上,往往是他的一声吆喝,就把人们带回了老北京的往昔岁月。 

北京人活得讲究,那时候买东西不但要看谁的货好,还要听谁的叫卖好听。”臧鸿说,叫卖真正没落是在1956年公私合营以后,老北京走街串巷做小买卖的基本上都归了口,很多人去了百货公司,从那时起,叫卖这个行当就基本消失了。再加上胡同的慢慢消失,叫卖基本绝迹。 

臧老如今已78岁高龄,他膝下唯一承认的两个徒弟还仅限于民俗婚礼领域。在叫卖上,老人真正承认的传人只有23岁的孙子臧志彪。 

叫卖讲究有板有眼,有腔有调,有辙有韵,学叫卖是个苦差事。臧老说他近几年的最大心愿就是能找个场地教人学叫卖,“万一这一拨儿里头要有三五个爱好的,叫卖就可以传承下去了。”臧老说,他愿意免费教学,甚至倒贴茶钱,但一直苦于无人愿意提供场地,这个心愿至今都难以实现。 

盘点其他老行当 

锔碗匠 铁匠 棚匠 锡匠 吹糖技艺 磨刀匠 箍桶匠 



阅读完标题为(寻找那些行将消逝的行当 放大市井生活细节)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