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一年四季喜欢吃豆腐。“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这是老北京人对豆腐的赞语。 旧时,在北京城内没有大的豆制品厂。而在许多街巷中,却有一、二家豆腐坊,做出几屉豆腐在街巷出售。所以,至今城内还有一些胡同的名称挂有“豆腐”二字,如鼓楼大街上的豆腐池胡同、南城的豆腐巷等等。北京人做豆腐起码始于元朝,当时著名的戏剧家关汉卿,在他的杂剧本中就写有“闲时磨豆腐、忙时做面筋”的词句。到了明、清时期,做豆腐在北京就更为流行了。据《宛署杂记》记载:“今查得宛、大二县,原编一百三十二行。”而在这些行业中,豆粉和豆腐又是特允不纳税银的行业。以前,北京曾流行一首歌谣:“磆碌碌、磆碌碌,半夜三更磨豆腐,磨成豆浆下锅煮,加上石膏或盐卤,一压再压成豆腐。”这歌谣大体说出了做豆腐的方法。豆腐制成,店主一大清早挑出去卖,走街串巷吆喝“豆——腐”,中间拉得很长,倒也十分好听。 马尾北京人说成是“麻蚁儿”,指的是马尾巴上的长毛。马尾儿很细很结实,而豆腐又软又嫩,所以用马尾儿串上豆腐,要想把一块豆腐提起来,实在是办不到的事情。因此,人们用“马尾儿串豆腐——提不起来”来形容某些人不考虑客观条件,硬去做办不到的事情。这里的“提”字还有“提拔”和“谈起”两重意思。 北京的歇后语中与豆腐有关的还有: “冻豆腐——难办(拌)”,冬天,北京人往往喜欢把鲜豆腐放在屋子外边洒上凉水,第二天鲜豆腐冻上了一层冰,里外都是硬梆梆的,称为冻豆腐。这种冻豆腐用温水化开后,里边有许多蜂窝状小孔,吃起来绵软又有韧性,是北方一种独特的冬令食品,但是它已不适合拌着吃。这句歇后语借“办”和“拌”谐音,形容一件事办起来困难大,不容易成功。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豆腐和葱白是白色的,葱叶为绿色。拌在一起加上些盐和香油,一清二白,色美味鲜,格外好吃。“一清二白”形容办事或财务交往清清楚楚。如表明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说:“咱们是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武大郎卖豆腐——人松货软”是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本事。而“雷公打豆腐——专拣软的欺”则是用来形容一个人欺软怕硬。 “咸菜拌豆腐——那还用言(盐)?”这是北京歇后语中一种特殊方式,借用一些谐音字,形成反问的方式,来形容或说明一件事。在这里就是巧妙运用“言”和“盐”同音,表明事情很明白,无须再多说。 阅读完标题为(马尾儿串豆腐)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信息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