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港首页 | 资讯  | 京都  | 科技  | 体育  | 娱乐  | 教育  | 房产  | 健康  | 育儿  | 图库  | 专题  |

首页  | 古迹  | 纪事  | 民俗  | 故事

> 京都 > 纪事 > 正文

57岁老北京少年宫上完“最后一课”

2013-12-20 10:45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少年宫内,孩子们在红墙落叶下戏耍 一棵大柏树下,孩子们在拉手风琴 孩子们在跳芭蕾舞 从少年宫成立,至今有超过20万名少年儿童在这里度过了年少时的周末时光。因此,许多
57岁老<a href='http://www.bjxxg.cn/news/beijing/' target='_blank'><u>北京</u></a>少年宫上完“最后一课”[墙根网]
少年宫内,孩子们在红墙落叶下戏耍
57岁老<a href='http://www.bjxxg.cn/news/beijing/' target='_blank'><u>北京</u></a>少年宫上完“最后一课”[墙根网]
一棵大柏树下,孩子们在拉手风琴
57岁<a href='http://www.bjxxg.cn/' target='_blank'><u>老北京</u></a>少年宫上完“最后一课”[墙根网]
孩子们在跳芭蕾舞
  从少年宫成立,至今有超过20万名少年儿童在这里度过了年少时的周末时光。因此,许多老人昨天重回少年宫,与当年的老同学相聚,寻找儿时共同的回忆。“这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每栋建筑都有自己的历史,都有很多故事。”
  11月3日下午,数千名学生在市少年宫度过了又一个周末。由于将搬迁到龙潭湖新址,新址何时开始上课,要不要继续报名,不少学生和家长心里并没有定数。少年宫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搬迁时间应该在11月内,各兴趣班新的课程安排,则还要等具体的方案出台。
  北京市少年宫最早成立于1956年,坐落于景山公园北面,占地5万平方米,是隶属北京市教委的综合性校外教育机构。1954年北京市市长彭真批示,将寿皇殿辟为北京市少年儿童校外活动场所。此后相继成立的少年宫和青少年科技馆,都以这片皇家园林的古建筑群为主体。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2004年市政府决定在龙潭湖畔为少年宫和青少年科技馆建设新址,目前新址已建设完工。
  11月3日下午,北青报记者在少年宫大门前看到,不少家长手拎画架、手风琴等,领着孩子走出少年宫。这是这些孩子在现址上的最后一天课,而围棋等兴趣班周六就已经结课。北青报记者从家长处了解到,一部分兴趣班本周末就将在龙潭湖新址上课,另一部分则在11月底或12月份接受新学期报名,上课时间还有待通知。
  儿子在“乐高机器人”班的罗女士说,本周日就会带着儿子去新址上课,“他很喜欢拼装机器人,远点儿也没办法”。家住东城区的林先生介绍,9岁的女儿幼儿园开始就在少年宫学舞蹈。少年宫搬迁,且舞蹈班新学期开课时间还未定,因此他并不确定会不会继续送女儿去上课。“下次报名,老师说12月份或者明年1月份少年宫网站会通知,去不去还说不定呢。”
  北青报记者向少年宫一名相关负责人求证具体的搬迁时间,对方表示不同兴趣班的安排不一样。“整体预计是在11月份搬过去,各兴趣班的开课时间还在制定方案,有待市教委的统一安排。”至于各兴趣班的老师会不会有大幅调整,目前尚未可知。“搬了位置,一些家长还有住这边的老师肯定嫌麻烦,我想可能要流失很多学生和老师。”一名家长说道。
  现场
  老同学重返少年宫
  追忆儿时共同记忆
  11月3日下午,北青报记者在少年宫大门口、“北京市少年宫”影壁前、少先队雕塑旁、金黄的银杏树下、配殿的阶梯上,随处可见合影留念的学生、家长、老人。从少年宫成立,至今有超过20万名少年儿童在这里度过了年少时的周末时光。因此,许多老人昨天重回少年宫,与当年的老同学相聚,寻找儿时共同的回忆。
  老人是寻找回忆,学生们则是真切地舍不得离开。读高二的杨正好和读初三的侯炳志,是少年宫乐团的“老资格”,分别在乐团四声部待了10年和8年。下午5点15分,两人从红墙内走出来,结束了在“皇宫”里的最后一次排练。从上小学到现在1米75的个头,每个周末,杨正好都和同伴们一起练合唱,一起玩耍,可以说是在少年宫长大。“说搬迁说了很多年,一直没有搬,这回看来是真要搬了,下周末已经确定要去龙潭湖新址排演了。”他说,昨天乐团最后一次在少年宫现址排练。“从小时候就在这儿过周末,现在忽然离开,心里当然有点舍不得。”
  “这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每栋建筑都有自己的历史,都有很多故事。”谈到要离开文化宫现址,侯炳志显得十分不乐意。“手风琴班的李锐老师教了30多年了,可能再也上不了他的课了。”他介绍,因为搬迁,教体育、艺术课的许多老教师无奈地选择退休。“我还没去过新址,但是肯定没这儿好。”文/本报记者 周敬启
  少年宫变迁
  从公益性质到“收费培训基地”
  北京市少年宫,同一个词,对上世纪70、80年代的人和90后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对于前者来说,少年宫里有他们无数纯真与美好的童年回忆,是课外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据点。对于后者来说,少年宫则是他们课程表的附属品,那里有着学校课程的延伸和各种培训班,充斥着无形的压力。
  身为70后的郭先生对儿时的少年宫经历至今印象深刻,在他眼里,30多年前的少年宫就是 “快乐大本营”,那时的少年宫开设了很多小手工制作、棋类、朗诵之类的课外小组,孩子们可以根据个人兴趣报名,而且都是免费的,是公益性质。
  市民王先生家住东城区天坛东门附近,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在少年宫学习的时候报过三个班:乒乓球、足球、画画。追忆起少年宫岁月,王先生掩不住的自豪:“要是说你在少年宫上课,在自己学校里就算风云人物了,在少年宫踢球,那在学校肯定是校队主力;在少年宫画画,那肯定主笔学校黑板报;在少年宫朗诵,那就是学校升旗仪式上喊‘敬礼、礼毕’的,可牛气了,别人都会高看你一眼。”
  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少年宫收费办班逐渐兴起。这个孩子们曾经向往的乐园如今变成了“培训大本营”。
  在北京市少年宫官方网站的招生简章上,北青报记者注意到,除了书法、儿童画、京剧等文艺培训项目外,也有数学、英语、写作等应用课程。而少年宫里几乎没有一件娱乐设施,活动的唯一内容就是“上课”。市民郭先生说,他小时候少年宫里常有各种游园活动,孩子们在挂满灯谜的条幅下穿梭,一旦破解谜底,能得到哪怕只是一支铅笔都会欢天喜地。文/本报记者 董鑫


阅读完标题为(57岁老北京少年宫上完“最后一课”)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