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港首页 | 资讯  | 京都  | 科技  | 体育  | 娱乐  | 教育  | 房产  | 健康  | 育儿  | 图库  | 专题  |

首页  | 古迹  | 纪事  | 民俗  | 故事

> 京都 > 纪事 > 正文

颐和园旧事:曾变人民公园 匾额上印章工匠所刻(2)

2014-06-01 22:25 来源:网络 浏览:
颐和园变身人民公园 文革开始后,文物变成了四旧,红卫兵小将不但要破四旧,我们还接到通知,摘掉颐和园大匾,改换成人民公园。 大约是1967年的一天

颐和园变身人民公园

 

 

“文革”开始后,文物变成了四旧,红卫兵小将不但要破四旧,我们还接到通知,摘掉颐和园大匾,改换成“人民公园”。

大约是1967年的一天,园里突然接到通知,颐和园改人民公园。我负责木工,连夜带人做新匾。用纤维板做,2.4米长,1.2米宽,用白漆铺底,写上黄字。第二天新匾就上墙了,同时换掉的还有佛香阁的匾,改成了“向阳阁”。

陈文生回忆说,抢收文物库只有干部参加,我还是群众不能参与。所有大殿的家具不撤,文物要收起来,所以家具被损毁的很多,但文物都保护下来了。

还是说外头的文物吧。外头长廊上的画儿才子佳人不行,得涂了去,必须挂主席像和语录,长廊接一间一个语录,挂在柁上;亭子那儿,两个主席像,一边一个,一直到长廊西头。红卫兵看见还不行,有一张主席像边上的画儿上有老虎,对着毛主席不行。谁挂的,得斗他,我们拿大白抹上,把老虎遮上。游人看着新鲜,用手一抹,里面的图案又显出来。小将们还是不干,有人想出办法,这办法不是好办法,就是用“铠光漆”盖,这样一来,很多彩绘原始图案就出不来了。“文革”后期,拿大白涂的都擦出来了,拿铠光漆涂的就擦不出来了,那会儿毁了不少。

当时的匾都摘了。匾摘了,没地搁,没库房。哪儿摘的就附近搁,附近保存。像小苏州街石舫后面那一带的都搁在穿堂殿后面,就那廊子里头,包括长廊西头这边;长廊的匾,都搁东边了,就在乐寿堂后九间后面的廊子里,那时候都是匾;谐趣园这边的都搁在南大院,对联、匾都搁那儿。

大门外俩狮子也不行,那是封资修的东西,不行,得搬走。仁寿门那个寿山石,不行,得封上,弄个标语塔,拿标语整个封上,冲着仁寿殿挂上“四个伟大”,伟大的导师什么的。狻猊正冲着“四个伟大”,红卫兵说这不行啊,赶紧封上,封上也不行,该给砸了,我们赶紧写语录,写了语录就谁也不敢动了。钉一四方的框,四面写上语录。这样狮子才保护起来。包括排云殿俩狮子都写语录封上。不写就让你搬走,想搬到耶律楚材祠,准备把这些兽都放那儿,但幸亏没放那,要不就毁了。“文革”期间文物保护的还行,整个文物都撤了,地面文物都用标语塔封存……

 

匾额上的印章是我刻的

 

到1970年,通知恢复颐和园原有的匾额。可我们发现,很多匾额上的“金印”都被扣走了。

陈文生说,有“大清皇帝光绪的,也有大清皇太后慈禧”的,几十方印,我每天刻一方,用了20多天才补齐,现在很多匾额上的印还是我当年做的。

陈文生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颐和园要增加展陈文物。我们看故宫有钟表展,所以也弄了个钟表展。但这些表历史久远,所以都有些小毛病需要修理。我就自己修,不会修的时候就去故宫找修钟表的第二代人,一位姓马的师父学习。我还到菜市口委托商行花了5块钱买了个大表。拆了修,修了拆,反复琢磨这个表,怎么走的快、怎么走得慢。

在颐和园里有200多块钟表,我修好了几十块,就开始在仁寿殿南殿开了一个钟表陈列馆,金恒贵先生给写得大牌子,到现在还在呢。这个馆单卖票,每个钟表都配好钥匙,一天表演几次,如何上弦我都交给解说员。因为这些老钟表不能总上弦,所以钟表展开了些日子就只陈列,不表演了。

陈文生说,我在颐和园呆了几十年,也修了几十年,什么都修过,大到古建,小到钟表,什么需要就修什么,这就是文物单位的特点。因为颐和园是一座活生生的园林,她需要保护,也需要保养……

 图片资料由北京颐和园管理处提供



阅读完标题为(颐和园旧事:曾变人民公园 匾额上印章工匠所刻(2))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