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德崇圣殿的两侧建有四座御碑亭。查四座碑亭碑文为:正东碑亭阳面为乾隆五十年二月《祭历代帝王庙礼成记》满汉合文,阴面无字;正西碑亭,乃无字碑;东南碑亭阳面为雍正十一年《御制历代帝王庙碑》,阴面是乾隆五十年《祭历代帝王庙礼成述事》;西南碑亭阳面为乾隆二十九年《御制重修历代帝王庙碑》,阴面为乾隆二十九年《历代帝王庙瞻礼诗》。从碑文纪年判断,正东与西南两碑亭建筑时间应不早于乾隆二十九年,雍正年间可能已建成的只有正西与东南两座碑亭,但二者并不严格对称。
有点令人不解的是,当初雍正帝在殿正西侧立一通无字碑的同时,又在大殿东南立了一通有字碑,他为何不按对称的建筑规制呢?乾隆帝继位后,在东南位置上的雍正碑的阴面补刻碑文,又在西南位置上立了一通御碑。21年后乾隆帝再在大殿东侧增立一通御碑。乾隆帝如此立碑是考虑四座碑的对称吗?
还有一事也难以解释:在明代北京历代帝王庙的图上曾绘有两座碑亭,它表明庙内曾有明代的碑和亭,但如今所能见到的四座碑亭全是清雍正和乾隆时的。明代的碑和亭到哪里去了呢?
一种推测,清碑是在已毁的明碑基址上重建的;另一种推测,其中两个亭是明代的旧构,清碑是后来置人的。这些推测都遭到专家的质疑,一是从近期修缮勘察所得的信息,无论碑和亭均系清代所建,未发现有明代遗迹;二是碑体如此巨大,只能先立碑后建亭,不可能先有亭后立碑。
古人称长方形的刻石为碑。早在春秋时期已有“碑”的名称,但它属另一种含义,即那时的碑坐落在宗庙的院落里,当作拴供那些祭祀用的牲畜的石桩子。此外,另有一种碑是立在宫殿、庙宇前的,以它的日影来测定时间。这两类碑石上都不刻字。到战国时期,碑出现在墓葬中,碑的上部有圆孔,长绳的一头系在棺材上,另一头穿过碑上的圆孔由人手牵着,碑是下葬时使用的一种工具。殡葬结束后,有些碑仍然立在墓穴旁,久而久之,有人便在碑上镌刻文字,追述死者的功德,这就是“树碑立传”的由来。东汉时墓碑流行,而且碑上刻有浮雕龙纹,更加庄严肃穆。之后,碑的应用不断拓展,出现了纪念碑、地界碑、里程碑,等等。碑成了一种标志。
最初的石碑没有驮,直到南北朝才出现螭首龟趺。趺就是基座,螭是龙的九子之一。明代把龟趺的头做得似龙非龙,人称,它也是龙的九子之一。眼下细看四座御碑的4个龟趺,它们的形象并不完全相同,这又是为什么呢?
亭在古代有多种用途。有用在驿道上的,按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也有在城门楼上的;还有用作军事防御的。在园林里,亭成了停歇凭眺的建筑。此外,保护水井的叫井亭,保护石刻的叫碑亭。
北京历代帝王庙的四座御碑,按规格是很高的,所以碑亭采用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碑亭地面刻有海水江崖图案,鱼鳖虾蟹分刻于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角。碑首居高临下,雄视四周。据测量,四座御碑中,体积最小的也近39吨重。
正殿东南位置上的父子碑,显然是乾隆帝为了表示继承父皇雍正帝的遗志,所以把自己的碑文刻在了阴面。
阅读完标题为(北京历代帝王庙四座御碑亭有哪些未解之谜?)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信息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