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水史上的那些人和事
曹操凿渠统一北方 东汉末年曹操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建安十一年曹操为扫清袁氏残余势力,准备攻打乌桓。当时曹操陈兵古鲍丘水(今潮河)下游区域,为方便运输兵员和军械粮草,曹操征调大批民夫开凿水渠,沟通平原上的几条河流。为解决漳河、滹(hū)沱河与泒河(今天津海河)、潞水(白河,今北运河)之间的水道,开挖了平虏渠,自平虏城(今河北青县)南接滹沱水,北接泒水,而入潞河。 另外一条渠叫泉州渠,从泃河口凿渠通潞河,将鲍丘水(今三河、宝坻一带)与潞河(沽水、白河、今北运河)连通起来。 建安十一年曹操开渠成功,大军循河北上直至上游平谷,遇乌桓在古北口拦截,绕道泉州渠向东至濡水(今滦河),开凿新河渠,形成一条纵贯南北的畅通水路运输线,最终乌桓大败,顺利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隋炀帝、唐太宗 设祭桑干河 隋大业七年(611年)二月上旬,隋炀帝自江都(扬州)登上龙舟,沿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巡幸涿郡(北京)。当时隋炀帝颁发了一道诏书,说他此行的目的是要兴兵征伐高丽,所以大老远地自江都乘龙舟从大运河的南头跑到了北头,行程4000多里。这么远的距离,隋炀帝一行仅用了50多天,足见大运河水道畅通,航运极为便利。 隋炀帝到了北京,大军出发之前他要在桑干河(永定河)上祭神,求神灵保佑远征辽东旗开得胜。 隋炀帝住在蓟城的驿宫,命人在涿郡蓟城之南的桑干河岸边(今西城区广安门以南一带)筑起了两座高高的土坛,一座是社坛,一座是稷坛,祭祀土地五谷之神。 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太宗也曾到桑干河进行祭祀,这场祭祀也和征讨高丽有关。同一件事情,兴兵辽东,同一个地点,在幽州之南的桑干河岸,30年过去,唐太宗也在此亲临前线检阅大军,誓师出征。 乾隆为母祝寿 顺便建北京第一座水库 清代北京水源上重开永定河引水几乎不可能,便把西山诸泉作为城市水源开发利用,开拓翁山泊,扩大蓄水量,改称昆明湖,重新安排城市水系。 昆明湖古称七里泺,元称翁山泊,明称西湖,是永定河古清河故道上的一片洼地,乾隆十四年至十五年,乾隆为给皇太后庆祝六十大寿,将翁山命名为万寿山,大规模兴治西山的湖、泉、河。 新的昆明湖面积达到130多顷,有完善的进水、排水、泄洪设施,最大的进水口是玉带桥,昆明湖上游玉泉山来水经玉带桥下进入昆明湖,最大的出水口是绣漪桥,可顺畅排水。乾隆十八年又辟昆明湖后湖,有滞洪功能,有三个出水口,两出口向东,与下游圆明园水系相通,一出口由谐趣园南流出,为宫门前河流。昆明湖东堤上后又建排水口,是乾隆二十九年建设的二龙闸。在昆明湖西北隅有一座平卧的桥,此桥名为青龙桥,青龙桥在水利上颇有名气,早年间玉泉等西山诸泉都是从青龙桥下流入清河,元代为向大都供水就在青龙桥前建了一座青龙闸,节制山水北出,因为青龙闸闸底很低,如果开闸门,可将昆明湖的水倒泄而光,所以此闸至关重要,当时有专职人员看管。 阅读完标题为(北京水史上的那些人和事(2))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信息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