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内小店林立,满眼都是招牌和广告。 南锣鼓巷,这条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的巷子只有786米,却是保存老北京风情最完整的街巷之一。随着近年来创意小店的进驻,这里逐渐成了北京的文化地标。然而,记者走访发现,近两年这里又多了数十间各色美食小吃门店—当“文艺范儿”撞上“炸鸡香”,难免引发不少争议。北京纪事 游客: 一饱口福但美食店不宜过多 吴越在北京一所高校攻读研究生,最近有位高中同学专程到北京游玩,她便把同学带到了自己三年没有去过的南锣鼓巷。下了地铁6号线,她忽然发现,昔日以特色商铺为主的街巷里忽然多了不少烤串、炸鸡排店。她粗粗一数,这条不足千米的街巷里这类店铺居然有四十多个。 “上本科时我们同宿舍的人经常来这里玩,当时一条街上大部分都是些原创店,店主卖些手工制品。来这里的人基本就是去店里淘些小玩意儿,排个长队买杯老北京的奶酪。”吴越这样回忆她当年的见闻,“这些街头小吃店当时在这地方可不多见。” 一位执勤的协警人员说,大约从两年前开始,这些美食小吃店铺逐渐进驻南锣鼓巷,渐渐形成了规模,每天晚上都要卖到十一二点。“尤其是夏天,生意好得不得了。” 记者19日走访时看到,“排长队”不再是那些“限量供应,售完为止”的老北京美食的专利,无论出售的是炸鸡排、章鱼烧,还是奶茶、果汁,这些门脸儿从早上开门纳客起,便没有冷清的时候。 众多走在街巷里的游人手中,都拿着一个纸包或者一个塑料杯。 对于小吃店的进驻,记者随机采访了二十多位游人,多数游人表示,在不到“饭点儿”或者不想坐下来的时候能随意买些吃的,既不耽误逛街又能填饱肚子,这些小吃门脸儿无疑为自己提供了方便。 一位带着孩子的外地游客说:“大家来这里最重要的目的并不是在于吃,如果能精简精简,一些店面腾出来继续卖些创意东西就两全其美了。” 创意店主: 聚拢人气但也制造垃圾 对于这些“新邻居”,那些经营创意小店的“原住民”可谓是喜忧参半。一家出售原创毛绒玩具小店的店员告诉记者:“我们旁边最近开了个卖炸鸡排的店,天天队伍都排得很长,因为来我们这里玩的大多都是结伴的,当一些人负责排队时,其他人就会到我们这里逛逛。比如经常有一家人来南锣鼓巷,一般都是爸爸去排队,妈妈带着孩子来店里看看。旁边能有个生意好的小吃门脸儿聚拢人气,我们也能沾沾光。” 但是在沾光的同时,一些问题也困扰着这些店主—食物的油渍、气味和包装带来的污染。 一家经营手工棉麻制品的店面门口张贴了一张“请勿携带食物、饮料入店”的告示,店主表示:“以前有些顾客拿着油炸食品进了店,看货的时候,手上的油直接沾到了我们的货品上,因此发生了争执,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再发生,我们就提前提醒一下顾客。”记者沿街一路走来,类似的警示比比皆是。 有一部分店主表示,自己当初选择在南锣鼓巷开店,就是看重了这里的静谧和文化气息,随着小吃门脸儿的扩张,天天听到街上充斥“奶茶一杯!”的叫卖与门脸儿为招徕生意放送的流行音乐,店主们有时会觉得当初的选择理由已经逐渐消失,自己的店到了“转移”的时候了。 专家: 古巷文化地标身份不能丢 为什么小吃门脸儿会如此青睐南锣鼓巷?记者走访后得知,这里的多个商铺均是通过一家名为“甄商地产”的商业地产中介机构租到的。该中介负责租赁店面的刘经理介绍,如果在南锣鼓巷开小吃门脸儿,10平方米左右也就足够了,年租金在45万到60万元,而如果开创意店,面积在20到30平方米,年租金大约在50万元。不难看出,如果把店铺出租用于小吃美食生意,租金要高很多,这恐怕是美食店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 刘经理还说,南锣鼓巷作为一个人来人往的一级商圈,开小吃店可以说是稳赚不赔,有些连锁店就是在这里的第一家店“火”了之后,借助南锣鼓巷的人气,在北京市开始了“疯狂扩张”。“在南锣鼓巷开店,除了能赚钱,还能顺便给自己打个广告。”刘经理这样解释。 对此,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所副研究员谭日辉对记者说:“南锣鼓巷是文化建的台,现在小吃门脸儿搭上了顺风车。”他认为,南锣鼓巷的兴盛是历史与现实的合力,“观北京古巷名人故居、看创意小店文化产品”是大部分游客来到这里的目的,虽然餐饮业在南锣鼓巷兴起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但是低端、无特色的小吃门脸儿过多,将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古巷的文化特征,如果听任其过度膨胀,长期来看,本来很有特色的古巷会“泯然”于形形色色的商业街,南锣鼓巷的人文“身份”将受到威胁。 因此必须在满足游客需求与维持南锣鼓巷文化地标特征上找到平衡点,可以适量引导一些和古巷文化吻合的特色餐饮入驻,但要对同质化普通小吃门脸的数量进行控制或精简,这样才能使南锣鼓巷不致失去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地位。纪事北京 阅读完标题为(别让炸鸡香冲淡南锣古巷文化味)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信息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