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摩擦之后,黄小山居然作为唯一一名反对的居民代表,获邀参加北京市政市容委组织的垃圾考察团,赴日考察垃圾处理。正是这次考察,让黄小山认识到,居民自觉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之本。2012年,他个人出资14万元建起了这处“绿房子”,开始进行垃圾分类处理的尝试。 由于规模比较小,又处在尝试阶段,“绿房子”服务的对象确定为帕纳溪谷别墅区内的500余户业主,据统计,“绿房子”每天可处理400余公斤生活垃圾,在进行压榨处理后,被送往堆肥厂进行再利用。 但“绿房子”的运营并非完美,他坦言,“绿房子”目前全靠个人资金维持,没有任何其他资金来源,如果能制造出有机肥,或许可以收回部分成本。 与他有着相似烦恼的还有章大明。章大明是正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几年前,他研发了一套垃圾处理的工艺流程,把生活垃圾用来气化发电和制造建筑材料,并且在福建和上海建起了垃圾处理厂。一直想在北京也建起这样的垃圾处理厂的他,几年过去了,仍然徘徊在北京市场的门外。而今,最让章大明发愁的,还是他的垃圾处理厂何时才能落地。 针对民间环保人士缺乏资金、民营企业入门难的问题,业内人士强调,真正理想的社区是“零排放社区”,最好的办法是垃圾不出小区。这就要求垃圾分类链条的各个环节,都对垃圾进行层层拦截、分解、利用,一步步减轻后端压力。政府在提供资金保障的同时,还要引入市场化的力量,扶持更多的民间主体进入到这一市场当中,通过激发民间力量,让垃圾分类从业人员在每一个环节都有事可做,有利可图,有物可分,让垃圾层层消减,直到“吃干榨尽”。 今年6月,北京市针对餐饮等企业公布了餐厨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新政”,符合条件的餐厨垃圾大户,如能就地资源化处理餐厨垃圾,将获政府补助最高达134.6万元。这个消息让我们看到了政府的决心,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本报记者 金勇) 阅读完标题为(北京:垃圾分类为何效果不彰(2))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信息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