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港首页 | 资讯  | 京都  | 科技  | 体育  | 娱乐  | 教育  | 房产  | 健康  | 育儿  | 图库  | 专题  |

首页  | 古迹  | 纪事  | 民俗  | 故事

> 京都 > 故事 > 正文

九龙山的由来

2013-12-20 10:28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西大望路上有个九龙山公交站,十几年前这站还叫过玻璃厂,九龙山这名字曾一度消失。 倒退一二十年,在双井到西大望路这一带以九龙山命名的商家不在少数,有些现在还在广渠

    西大望路上有个九龙山公交站,十几年前这站还叫过“玻璃厂”,“九龙山”这名字曾一度消失。

    倒退一二十年,在双井到西大望路这一带以“九龙山”命名的商家不在少数,有些现在还在——广渠路南有工行九龙山支行;百子湾路上有九龙山邮电所,别看位置偏,几十年前偌大的双井、劲松地区就这么一个邮电所;再早几年,双井桥东还有个九龙山副食商场,是双井一带比较大的副食商店……

    现在的人多已不知道九龙山的由来。其实,在这一马平川的广渠路旁,现在的繁华热闹CBD地区,确确实实曾有过一座“山色湖光”的土山——九龙山。

    民国二十四年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中记:“东便门外五里许,黄木厂迤东,有土阜高数丈,蜿蜒里许,形势若龙。主峰有庙一,清末尚未拆尽。山门匾题‘观音阁’三字。”这里记载的正是这座土山,因其“形势若龙”,被称为“九龙山”。

    九龙山上的观音阁,1936年第一次北平市寺庙总登记中曾有记载:“观音阁,坐落东郊东便门外黄木厂九龙山十一号,建于明,道光六年重修,属募建。不动产土地一亩六分,房屋十五间;附属土地一顷五十七亩,房屋三间……”据此可以看出,这座建于明时重修于道光六年的观音阁,那时还应是香火鼎盛的。

    从登记的寺庙占地规模,也可以想见坐落其下的九龙山应该是座不算小的土山,起码它山顶上能够放下“房屋十五间”。民间传说,明末起义军李自成的军师宋献策,兵败后曾隐居于观音阁内。

    这座九龙山,确切位置就在现在的广渠路北侧的九龙家园小区的后身,并由此向东“蜿蜒里许”。解放后,这座小山被划入进了当时的华北农业机械厂(现在的北内集团总公司)的厂区大院里。

    华北农业机械厂最初是1937年日本鸟羽洋行建的北京锻造株式会社,国民党接管后成了北平第二修械所,解放前几近倒闭,厂内驻扎国民党13军后,厂房设备更遭严重破坏。

    北平解放后,工人奔走相告:“快回厂里上班吧,厂子就要有活干了。”大家整修厂房设备,恢复生产,尽管每人每天只发4斤半小米,却干劲十足。当年4月11日,华北农业机械厂成立,一年后新式农具产量便达到万部以上。当时在工人中有句顺口溜:“东郊是个工业区,咱们厂子数第一”。

    工厂发展,新工人大批进厂,大家进厂后最喜欢、下班也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厂区东南部的九龙山。

    那时的九龙山,是个有山、有水、有树还有庙的好去处。从山上流下的雨水积在山旁低洼处形成了几个小湖泊,职工们便称这水为九龙湖。那山上的观音阁也还存在,只是已经破败,年轻人在这里建立起了共青团公园,种下了苹果树、桃树、柿子树,湖边有垂柳、长椅,湖心有荷花,工余闲暇到这里散步休闲。

    1958年大跃进,已更名为北京农业机械厂的厂子扩建,厂区向东南方向延伸。当年七月,全厂工人利用假日工余义务劳动,挖掉了这座“高数丈,蜿蜒里许”的九龙山,用九龙山的土填平了九龙湖,在这里盖起了高大的厂房。

    平山填湖,曾被老职工们当成创业佳话说给新职工。的确,用业余时间迅速挖平这样一座数丈高、里许长的山,确实是个不小的工程,让人不能不为当年的创业精神所感动。但现在看来,也不能不为北京从此失去了一个自然人文景观而惋惜。

    当年厂大院西北角还有个现在鲜为人知的古迹——公主坟。现在双井桥北那个过街天桥的东侧,早先地名也叫公主坟。28路公交刚开通时,站名就是“公主坟”,“文革”改成了“内燃机厂”。这老站名现在不可能恢复了,西面的公主坟已叫顺嘴了。

    就在现在东环国际大厦北面的塔楼,也就是北内的职工宿舍楼的位置,当年有个有房子那么高的土坟,坟上长有老榆树和一些灌木。

    这坟当年在北京农业机械厂的生活区里,从我记事儿起就是座孤坟。坟的西北两面紧挨着围墙,西墙那边是职工家属宿舍院——当时还是平房,那时候这个家属院就叫公主坟宿舍,后来公主坟这个名称渐渐没人叫了,又改叫球场宿舍。因为坟南面有三个篮球场,还是灯光球场,这在当时算是比较奢侈的设施了。现在的东环国际大厦和它前面的停车场,就是建在当年的这三个篮球场上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厂里还有篮球队,常请其他单位来比赛。每当有赛事,球场的灯光便全部打开,远远望去,灯火通明。场外早早地便围满了观看球赛的人,其间穿插着嬉笑打闹的孩子。如果是夏天,那灯光更招来无数飞虫,在激烈的球赛上空不停飞舞,更增加了球场热烈的氛围。

    篮球场四周的古柏树上曾有着许多老鸹窝,每当夕阳西下暮色将至,那些老鸹便盘旋于树梢枝头,“啊、啊”鸣叫。那时我从未听院中的人说过乌鸦的坏话,也从未觉得这老鸹叫有什么不吉利。我们就一直这样和谐地相依为邻,直到喧嚣的都市来临,它们便消失于城市的繁华之外,不知所踪。

    大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这坟的顶被人整个掀开,露出了砖砌的墓室。那墓室有一间小房那么大,里面只剩下坍塌了的棺椁和骷髅,墙壁上还有一个小得不可思议的洞。说它小得不可思议,是说作为盗洞,我真不知那盗贼怎么从这么小的一个洞钻进来。

    这坟被平了后,剩下的遗迹大概就只有那些现在仍矗立在三环路边上的那些古柏树了。

    当年的篮球场周围全是一棵棵高大的柏树,篮球场的南面,过了生活区的主路和商店,是厂办的幼儿园。幼儿园院子里也全是柏树。童年时最开心的,就是在幼儿园院里的大树下玩捉迷藏,那一棵棵上百年的柏树,遮挡一个孩子富富有余,而且可以不停地变换位置,从这棵跑到那棵树下,让捉人者无从下手。

    现在,这个幼儿园已改名叫九龙幼儿园,搬到了老幼儿园的东面。幼儿园里的这些树,有些现在仍保留在三环路边和边上院子里,篮球场周边的那些柏树运气就没有那么好了,只在东环国际大厦的前边还存有两棵比较小的,南边留有一棵半死不活的,其他的再没有了。

    那时公主坟北有条小马路,路南是北内大院后墙,路北是北内的北菜园家属宿舍、北京啤酒厂、乐器厂、酱油厂,再走路就不通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路口钉上了路牌——黄木桩路。其实这一带早先叫黄木厂。改革开放后,黄木厂名称才又恢复。

    黄木厂的名字,关联着一个老北京的“京城五方五镇”:南方丙丁火,故在城南堆烽火台以应之,这烽火台即“燕墩”,“在永定门外半里许,官道西”;北方壬癸水,即京北的昆明湖;“金镇”是觉生寺(大钟寺)的永乐大钟;“土镇”是城市中心的景山;而东方甲乙木的“木镇”,就是广渠门外二里许的神木厂(后叫黄木厂)之神木,其位置正是在这条黄木桩路上。

    北内的三产劳动服务公司曾在这条路上开了个旅馆,取名神木饭店,由此我也听说了“神木”的传说。

    《日下旧闻考》记载,“神木厂在广渠门外二里许,有大木偃侧于地,高可隐一人一骑,明初构宫殿遗材也。相传其木有神。”“京师神木厂所积大木,皆永乐时物。其中最巨者曰‘樟扁头’,围二丈外,卧四丈余,骑而过其下,高可隐身。岁久风雨淋漓,已渐朽矣。”

    乾隆曾两次到神木厂观览神木,曾御题《神木谣》并被制成碑,其中有“远辞南海来燕都,甲乙青气镇汉舆”之句。因大木“已渐朽矣”,为使“神木”不再受风雨侵蚀,在“神木”西侧建立了红墙黄瓦的方形御碑亭的同时,还建筑了七间相连瓦木结构的廊房把“神木”覆盖起来,周围用青石栏杆围护。

    1953年,乐器厂建厂在黄木厂6号。此时,神木厂四周已变成菜园,为神木建的廊房和御碑亭还都在,只是年久失修,屋亭倾颓,透风漏雨。“神木”更是已腐朽得不成样子,但叩之依然有声。因民间传说神木具有神力,可避邪治病,老百姓更是纷纷来此锯木,一地的木渣残屑。乐器厂建厂后,神木连同御碑被圈进了乐器厂的大院。

    “文革”期间,御碑曾被埋入乐器厂食堂的菜窖,1985年才重见天日,但没找到碑座儿。乐器厂专门在厂前办公区的西北腾出空地儿修建了神木碑亭,将碑文保护起来。1995年工厂二期改造时,挖掘机碰到硬物,一个铲齿竟然折断,一时间“神木发威,折断铲齿”在职工间流传。清理时发现,原来是挖出了《神木谣》的碑座和两个石鼓。至此,那碑算是得到了保全。

    那根担任着东方坐镇重任的神木,据说是为了不让它继续腐朽,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被做成了二十张会议桌,还刷上了钢琴漆,桌子后来又被文物局没收了。一位老工人当年保留了一块做桌子的下脚料,被乐器厂当成宝物摆进了展室。

    二十张会议桌!一根风雨侵蚀了几百年“皮烂心存”的原木,果真如此,当初得有多大啊!

    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以木材为主要原材料之一,也需要大量存放木料的乐器厂,正好建在了神木之地。从建厂到迁走,一呆五十多年,从未发生过火灾,工人因此视此地为风水宝地,认为当初选址在黄木厂简直神了:往南有双井,向北不远是通惠河,东邻酱油厂,西接啤酒厂,全和水有关,这四方的水足以保护乐器厂的木。前几年搬迁选址,新厂选在次渠,还和水有关,巧的是,那附近还有个村,叫北神树。
 



阅读完标题为(九龙山的由来)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