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远的康有为故居,住了一百多家,进到院里,没带路的您还真找不着门。 自打电视剧《风车》播放后,人们好像才发现北京大杂院的风貌。其实不然,反映大杂院题材的影视、话剧早已有之,如《龙须沟》、《皇城根儿》、《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左邻右舍》等,而且从内容的深刻性到艺术的完美性都远远高于《风车》。说实在话,《风车》的编、导、演员们好像并不太熟悉真正老北京大杂院的生活,剧中所刻画的几个主要人物既非生活里的典型,又不具有时代特征,那是编导们攒起来的“理想”人物。演员们是认真卖力的。可却把老北京大杂院蒙上了一层阴影。我不想评论这部戏,只想说说老北京大杂院的真实面貌。 我在老北京生活了六十多年,住过东西城、海淀、朝阳、丰台,尤其前门、菜市口一代,住得时间最长,而且都是贫民区。其中有四合院、会馆院、三合院、单房院、里外三层、四层、多层套院。不管住在哪个院儿,我突出的感觉是一个“和”字。街坊邻居们,整天生活在一起,互相都有照应。谁家有病人了,街坊们都主动搭把手。甭说别人,我老母几次犯美尼尔症、被煤气熏着,都是院里的街坊给照顾的。 一到过年过节,各家都互相走动,拜年的、送好吃的,真正的亲戚都做不到的,邻居们办到了,的确是远亲不如近邻,就是平时也是,谁家做了好吃的,光送街坊就去了大半儿。您还甭说,这才滋润,北京土话,这叫老太太喝豆汁儿——好稀! 要说谁家办事,娶媳妇、聘闺女,忙的可不只是本家主儿,街坊都跟着忙。这一点儿,《风车》倒是表现了。 至于说街坊之间打架、闹矛盾极少。有也是多发生在孩子之间。大人们都通情达理,谁家的孩子被打了,没听说大人不依不饶的,都是主动教育自个儿的孩子。像《风车》里写的那个梁尘,简直是个疯子,得谁跟谁干,真没见过!再说何爽自杀,那是自找,甭说在“文革”期间,就是现在也没人同情。这戏编得太野了,可惜了的那个女演员,演得太投入了! 我说的大杂院可不一定都是四合院。所谓四合,指的是院里有东西南北房,而且多数有前廊后厦,很整齐,再加影壁。三合院,一般没有南屋。菜市口、广安门一代多两合院,或南北对房,或东西对房。解放前,这一代穷人多,打鼓的、卖艺的、捡破烂的、蹬三轮的、摆小摊的等,所以住的房子低矮、窄小,单面窗户,砌墙的砖都是核桃砖。所谓核桃砖,就是小碎砖,大小连一块整砖的六分之一都不到。一个院儿住个十几家、二十几家是常有的事。我们那个院是原来的安徽会馆,住的是晚清的一个举人,典型的四合院。十几家,后来把前后都盖了房,变成了四层院。距我们不远的康有为故居,住了一百多家,进到院里,没带路的您还真找不着门。 老北京的大杂院,很早就带着“北京精神”,人和、德性好,我还真怀念它,这不,一拆迁,倒把这点儿精神拆没了! 阅读完标题为(老北京的大杂院)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信息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