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港首页 | 资讯  | 京都  | 科技  | 体育  | 娱乐  | 教育  | 房产  | 健康  | 育儿  | 图库  | 专题  |

首页  | 古迹  | 纪事  | 民俗  | 故事

> 京都 > 故事 > 正文

紫禁城内幕

2013-11-25 11:51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中国北京紫禁城(又称故宫),宏伟壮观,气势恢弘,是人类建筑史上伟大的艺术奇葩,是世界文化历史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颠峰代表。紫禁城精湛无比的艺术设计,庄严雄伟的皇家气派,严整通达的建筑布局,气宇轩昂的建筑结构,金碧辉煌的建筑装饰,优美律动的檐角线条,令每一位参观者叹为观止。 

    紫禁城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品格。合理通畅的空间布局,预示了中国人博大、宽阔的胸怀;厅堂典雅设计表现了中国人热情友好的品德;江南园林风格的再现,体现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热爱;精美的室内装饰,说明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些做工考究,雕刻细微的设计,充分说明了中国人认真、刻苦、精益求精的精神;而那些飞檐和翘角则展示着中国人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 

    当您漫步紫禁城,观看各类大殿的建筑设计,呼吸着御花园飘香的空气时,您是否想知道是谁设计,又是如何营造的这座紫禁城呢? 

    紫禁城的“总设计师”是明初著名匠师蒯祥 
    蒯祥是苏州香山渔帆村人,生于1398年,卒于1481年。北京紫禁城是蒯祥带领他的团队“香山帮匠人”以及全国各地能工巧匠们集体营造的。蒯祥充当了“鲁班”的角色,是总设计师。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从金陵北迁时,征召全国各地工匠,前往北京继续大兴土木。蒯祥作为明成祖的随从人员,先期北上,参加皇宫建筑设计。由于蒯祥的设计水平高人一等,被任命为皇宫重大工程的设计师。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作为宫廷正门的承天门(即今之天安门)。这项工程在蒯祥运筹下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竣工,其城楼形状与今日大致相仿,但规模较小。建成之后,受到文武百官称赞,永乐皇帝龙颜大悦,称他为“蒯鲁班”。蒯祥在京40多年,先后兴建的工程除天安门外,还有故宫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以及两宫、五府、六衙署和御花园的建设等。京城中文武诸司的营建,也大多数出于他手。他奠定了明清两代宫殿建筑的基础,所以明代故宫的鸟瞰图上,把蒯祥的像画在上面。 

    蒯祥精于建筑构造,“略用尺准度……造成以置原所,不差毫厘”,他擅长宫殿装銮,把具有苏南特色的苏式彩绘和陆墓御窑金砖运用到皇宫建设中去,他自己“能双手握笔画龙,合之为一”,他还善于创新,发明了宫殿、厅堂建设中的“金刚腿”(俗称“活门槛”)而被授职“营缮所丞”。蒯祥技艺超群,“凡殿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宇,随手图之,无不中上意”,不久便擢升为工部左侍郎,食从一品俸禄。 

    对于蒯祥的建筑造诣,当时就有极高评价,同行叹其技艺如鬼斧神工,而在京城“违其教者,辄不称旨”,皇帝也“每每以蒯鲁班称之”。 明史及有关建筑专著评介,认为蒯祥在建筑学上的创造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精通尺度计算,每项工程施工前都作了精确的计算,竣工之后,位置、距离、大小尺寸、与设计图分毫不差,其几何原理掌握得相当好,榫铆技巧在建筑艺术上有独到之处。中国古代的建筑大多是木结构,其关键在于主柱和横梁之间的合理组合。蒯祥不论在用料、施工等方面都精心筹划,营造的榫铆骨架都结合得十分准确、牢固。在北京皇宫府第的建筑中,蒯祥还将江南的建筑艺术巧妙地运用上去,他采用苏州彩画,琉璃金砖,使殿堂楼阁显得富丽堂皇。 

    蒯祥晚年,还经手建造十三陵中的裕陵。到宪宗成化年间,他已80多岁,仍执技供奉,保持着“蒯鲁班”的称号。他是一个时代建筑工艺水平的代表,堪称香山帮建筑工匠中的泰斗。 

    当然,营建北京宫殿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而且是在全国征召能工巧匠,技艺高超者不独蒯祥一人,在营建的过程中曾先后涌现出许多的著名工匠。例如工于设计的蔡信,瓦工出身的杨青(官至工部侍郎),还有与蒯祥同时代的著名雕刻石匠陆祥等很多人。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香山帮工匠”。香山帮得名于苏州香山,以木匠领衔,是一个集木匠、泥水匠、石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彩绘匠等古典建筑中全部工种于一体的建筑工匠群体。历史上,苏州地域大型建筑的兴建孕育了香山帮匠人。香山帮建筑具有色调和谐、结构紧凑、制造精巧和布局机变的特点,其工匠群体技术精湛,名享天下,代代相传。 

    香山帮不但工种齐全,而且分工细密,能适应高难度建筑工艺的需求。例如木匠分为“大木”和“小木”。大木从事房屋梁架建造,上梁、架檩、铺椽、做斗?、飞檐、翘角等。小木进行门板、挂落、窗格、地罩、栏杆、隔扇等建筑装修。小木中有专门从事雕花工艺(清以后木工中产生了专门的雕花匠)。木雕的工艺流程有:整体规划、设计放样、打轮廓线、分层打坯、细部雕刻、修光打磨、揩油上漆。除了分工细密外,香山帮工具也是很先进的。例如木匠用的凿子分手凿、圆凿、翘头凿、蝴蝶凿、三角凿五种,而每一种又有若干不同尺寸或角度的凿子。 

    香山帮技术的有效承传和人才的辈出为紫禁城的创造准备了充分的人才和技术。而紫禁城的建造也成了香山帮兴盛极致的佳作,蒯祥很自然地把江南建筑风格带进北京城,使其融为一体。 

    紫禁城的营建耗费了巨大的人力与物力 
     明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后,决定建造明皇宫,要求其规模、气势和精美程度都需要超过南京的明皇宫。这项工程当然是十分浩大的,《明史·舆服志》记:“永乐十五年,(朱棣)作西宫于北京。中为‘奉天殿’,侧为左右二殿,南为‘奉天门’,殿北(后)有后殿、凉殿、暖殿即仁寿、景福、仁和、万春、永寿、长春等宫,凡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间)。” 当时集中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陆续征调了二三十万农民和部分卫军做壮丁,大兴土木。但应该指出的是,这也仅仅是在北京进行具体施工的人员数目,如果论及各地为北京营建所动用的人力,则远不止这个数目。 

     明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北京宫殿也不例外,因此所需要木材的数量非常之大。所以,永乐四年,朱棣即命大臣“采木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这个工程的主要负责人是工部尚书宋礼。《明史·宋礼传》中有他受命往四川采木的记载:“奏言,得大木数株,皆寻丈,一夕自谷中出,抵江上,声如雷,不偃一草……”大型木料能自己从山谷中出来落到长江,似不可信,但说其巨大难得,当是实际情况,所谓“寻丈”肯定是以其砍伐后可用的长度而言。这些在山里砍伐的木料,是直接放入长江,然后在专人控制下漂流到下游。当年漕运尚通贯,自长江转而进入大运河,就可以直接抵达今天北京的通县。从运输成本来看,此为最佳的路线了。再者,《明史·宋礼传》中记,永乐四年,宋礼即受命采木,而十四年左右他又再次奉命入川,可见仅仅采木一项就耗费了十年时间,人力物力之消费就可以想见了。 

     至于营建宫殿所用的石料,取材则较为便利,都是在北京附近的房山、盘山等地区开采的。但石料的体积都非常巨大,运输起来非常麻烦,只好利用冰道和滚木的方法。据说为了在冬天制造冰道,运输石料的沿途每一里就要挖掘深井一口,以方便取水制冰,耗费人力也是巨大的。 

     另外,建设这样大规模的城市建筑群,少不了的是第一线的施工人员。所以,朱棣在建城伊始就下旨广召天下能工巧匠。自古出木匠的江南地区应召者最多,北京宫殿的木结构工程基本上就是由他们完成的,有的还因为手艺精湛而被朝廷封了官。 

阅读完标题为(紫禁城内幕)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