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开放京畿名胜场所并酌订章程;所有京畿名胜为天坛、文庙、国子监、黄寺、雍和宫、北海、景山、颐和园、玉泉山、汤山、历代山陵等处,择一二处开放,其余酌量情形再与各主管机关陆续协商办理……”1914年5月21日,中华民国内务府呈报大总统的公文拟择期开放皇家苑囿庙宇。从此,北京各处皇家园林掀起了神秘面纱,陆续开放。这些禁地不再是皇室私属的领地,逐步成为平民百姓娱乐休闲的天堂。在此后的100年里,这些皇家园林中在饱受战乱和穷困的纷扰中,在走向新生,重现辉煌的步伐里,演绎着一段段故事。100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翻开历史,寻找百年前足迹,让人们了解那段往事……
1948年12月,颐和园解放,次年3月毛泽东到达北京后,首先来到益寿堂宴请民主人士,在《和柳亚子先生》的诗篇中,写下了“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的诗句。1949年4月10日,颐和园重新开放,这座冠绝世界的名园才算真正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50年后的1998年底,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1949年至今的65年中,共接待游客近5亿人。它也成为世界上造景丰富,古建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并有“博物馆式的皇家园林”的美誉。
夏宫记忆:做过疗养院
1950年5月3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颐和园管理处在呈报市府公园管委会的请示文件中记录:查我园德和园内颐乐殿(即大戏台),两侧廊子二十间,拟打隔断、安装门牌、油饰见新,并将颐乐殿及大戏台耳房十六间裱糊,做为招待住房,业于五月三十日动工。后还附的预算,合计三万九千八百七十元七角六分。 据颐和园老职工回忆:当年,看戏廊被改成旅馆后,还曾做过全国各地画工的疗养院。 上世纪50年代末,德和园曾是重要的庆典演出场所。从建国10周年开始,颐和园利用园林场地举办晚会,为大众提供文化休闲活动场所。1959年7月4日,首次在园内办焰火晚会,燃放焰火25种。同时在大戏台上演京剧,露天剧场上演评剧,德和园后院放映电影,排云门前举办舞会,水上设音乐船等。同年8月1日,与有关军事单位合办晚会,大戏台、露天剧场、廓如亭、延清赏楼四处有京剧、评剧、曲艺、皮影演出,另有三处放映电影、五处举办舞会。
夏宫记忆:唐山大地震大墙塌毁
原古建修复负责人陈文生回忆说,1976年唐山大地震,颐和园也受到了一点影响。记得在地震一个月之前,北京市地震局总来电话说地震的事儿。那时候文物组长是叶婕春,她跟我说:咱这要地震,让我叫李振西来给文物库里的文物加一层保护。那时候,李振西腰扭了在家休息,但腰扭了,疼也得过来跟着弄,要把库里的文物楦起来抗震。 当时我到处买纸条、锯末等。纸条两毛多钱一斤,跟一斤大米的钱一样,一买就好几百斤。李振西在腰扭的情况下也跟着抬,抬着抬着腰也抬好了。 买完之后开始楦,大概楦了一个月,终于完工了。第二天决定休息了,结果第二天早上地震了。那时候我家住二龙闸的平房,早上正睡觉呢,感觉床有点摇。赶紧从屋子里跑出来,看到颐和园大墙的口子从北向南裂了十多个,我就奔过去。当时候颐和园还没开门呢,我是从苇场门钻墙进去的。那时候殿堂的院也不锁,隔着窗户看殿堂里的文物一件没有坏。殿里的文物拿乳胶粘的固定的,滑的就拿绳子栓住,大件的文物就用螺丝拧到墙上(拴绳)固定起来。殿堂里的桌子都有护墙板,拧上螺丝,用黑色(和桌子一样的颜色)的电线绑线和桌子绑到一起,桌子也晃不了,所以殿堂的东西一件没坏。 我是地震后第一个进颐和园的。为此我还受到了表扬。虽然经过大地震,但殿堂东西也没坏,只是大墙塌毁了,建筑有歪闪,但是都影响不大。因为古建筑多这木结构,主要是榫卯,有弹性,容易恢复。 地震之后就开始修大墙。当时都是职工自己修,全体职工参加,会砌墙的砌墙,不会砌墙的搬石头。我就是砌墙的。 修大墙的时候,职工都非常负责任。当时大家宁可不吃饭也都得来砌墙。记得大墙刚砌半截下雨了。职工们怕下雨给下塌了,就把自己家炕铺的塑料单子都拿出来给盖上。
夏宫记忆:李澣祥在颐和园拍火烧圆明园
颐和园原总工程师耿刘同回忆:当年李澣祥拍《火烧圆明园》时,一部分镜头是在颐和园乐寿堂拍的。为了古建不受一点损伤,我几乎天天在拍摄现场盯着。当时有个摄影师,他把摄影机架在堂外。然后把乐寿堂所有的窗户的帘子打开,透过门的几层将摄影镜头伸进去。 我记得那个摄影总是闭着眼,或眯着眼摄影。我不放心就老盯着他。几乎整天24小时都在盯着他。有时,看到镜头要碰到建筑物,我还骂过他,捂过他的镜头。 一次,我看摄影的设备把柱子烤得有点热,就不让他拍了。但是有一天下午我没在,就发生了“意外”。 那个季节正好玉兰花开。大概是李澣祥突然有个想法就是要拍个皇妃(女主角是刘晓庆)看玉兰的镜头。因为我不在,他们就没有跟我商量私自做主拍了。可他们那里想得到,那时候刘晓庆已经很有名气,观众见到她跟疯了似的。 后来,工作人员向我描述了当时的情况,是很危险的。春天是颐和园游人最多的时候,听说刘晓庆在乐寿堂的室外拍戏,上万人就挤过来了,硬把刘晓庆推到乐寿堂里去。剧组马上把门关上堵着外面的游客。 当晚我刚回来,工作人员就告诉我下午的情况。李澣祥也过来跟我解释了半天,说是临时的,突然来了一个灵感来了,正好刘晓庆的妆好了,就做主拍了。 我对李澣祥说,你不早说,你早说我给你安排。 耿刘同回忆,《火烧圆明园》还有一个镜头是刘晓庆唱歌的,是在谐趣园拍的。拍摄的地点就在湛青轩廊子里。
算账:颐和园开放之初 想逛没钱进不来
那么,100年前,游一次颐和园到底要花多少钱呢? 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的吴虞在其日记中记述:1925年7月9日。同三女、四女坐汽车游颐和园,往来车费洋十元,酒食洋一元,门票第人洋一元二角,中排云殿又买票每人洋五角,谐趣园又买票每人洋二角,西餐洋共十元,饮茶洋七角六角,汽车场停车洋三角,予买颐和园图一张,洋一角。四女为予买枣木手杖一根,洋五角……湖中有舟,游湖可三元,则至三处。 从日记中看,吴家一行三人的这次游览,共花费大洋30多元。查阅其当时的其它日记比较,吴虞在北大任教的月薪为260元,可谓当时的高收入阶层,但一次游园就花去了其八分之一。而吴虞记录的每个月的家庭开支也不过七八十元。 当时,一元大洋可买米30斤。资料显示: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小康人家,一家四口每月伙食费最多12元;一套8至10间的四合院,月租金不过20元。这样一估算,可知颐和园游览价格是多么贵,对于一般平民百姓家,是逛不起的。 图片资料由北京颐和园管理处提供 阅读完标题为(颐和园旧事:唐山大地震大墙塌毁 还做过疗养院)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信息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