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浑圆小巧的高桥松饼为何能实现一口下去咬“千层”的口感吗?你知道下沙烧卖是如何从一张形如桃花的面皮变身裙褶毕现,锁住鲜笋肉馅的“钱袋子”吗?浦东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丰厚,全部49个项目中包括国家级7项、市级22项、区级20项。这些镌刻着“浦东记忆”的文化遗产昨天集体走进曹路大型居住基地,以传承人现场展示制作技艺等形式,为社区居民与非遗文化之间筑起一个紧密的互动体验空间。 昨天一大早,位于曹路大居内的金海文化艺术中心里就已经人声鼎沸,不少闻讯赶来的社区居民都想与浦东非遗文化来一次“亲密接触”。在中心一楼大堂,三林酱菜、高桥松饼、下沙烧卖等非遗项目保护单位摆出的舌尖上的“非遗”阵营,人气最为火爆,现场还有师傅免费传授下沙烧卖的制作技艺。一旁,杨氏针灸疗法传人、张氏风科疗法传人、胡氏妇科疗法传人、益大中药饮片炮制技艺传人,这些登录“非遗”名册的中医“老法师”正不断忙碌着,为居民们义诊、咨询。 3月18日,2014上海桃花节养生风味菜点系列烹饪大赛在牌楼村鹤丰庄园举行,非遗美食“下沙烧卖”和上海名点“下沙春笋烧卖”双获金奖。这两年,下沙烧卖不但在浦西开了分店、在城隍庙亮了相,不少上海市民还特地来到下沙品尝。小小的下沙烧卖为何如此受欢迎呢? 起源明朝 历史悠久 下沙制作烧卖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明嘉靖三十一年至三十二年,倭寇频繁侵扰下沙盐场,朝廷派来军队抗击倭寇,深受民众拥护。为了犒劳将士,老百姓用当地产的新鲜竹笋拌上肉馅,裹在面粉皮里做成精美的小点心,蒸熟后给将士们享用。 制作下沙烧卖要经过选料、擀皮、拌馅、包馅、蒸制5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作工序,450多年来代代相传至今。2011年,下沙烧卖的制作工艺被评为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下沙春笋烧卖被认定为上海名点。近几年,下沙烧卖作为上海桃花节特色旅游产品,渐渐在全市打响了知名度。 传统做法 味道最好 要做出下沙烧卖的老味道,里面的讲究可不少。烧卖皮子一定要用精度足、粘稠度足的精制、特级面粉制作,春笋要选味道鲜甜的上等笋,肉馅要以黑毛猪肉制成,肥、瘦肉分开剁碎,再以2:8的比例混合在一起。将生烧卖放入蒸笼中,待水烧开后,上笼蒸8分钟,美味的下沙烧卖就能吃了。“吾伲要做最传统的下沙烧卖。”航头人要把下沙烧卖的传统滋味一直传承下去。 声名远播 品尝者多 又到了下沙春笋烧卖上市的时候,住在附近的居民有时会买两只烧卖当早餐,刚搬入大居的新航头人也纷纷过来买几只尝鲜。他们还在公交车上进行交流,想找出做得最好吃的那家店。下沙十几家烧卖店的生意都不错,以沪南公路上的一家烧卖店为例,据老板娘介绍,自2月中旬春笋烧卖开始制作以来,只要不是下雨天,从上午9点到下午4点半,都不断有客人来买烧卖,日客流量至少百人以上。要满足散卖和酒店预订的数量,一天要用去几百斤春笋和几百斤黑毛猪肉。前几天,有两位参观完鲜花港过来吃烧卖的顾客,吃完后赞不绝口,还买了十盒生烧卖带回家。 阅读完标题为(下沙烧卖起源明朝 传统美食亮相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会)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