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港首页 | 资讯  | 京都  | 科技  | 体育  | 娱乐  | 教育  | 房产  | 健康  | 育儿  | 图库  | 专题  |

首页  | 北京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红人  | 历史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西安杨森被整合:曾屡次想将上海强生纳入旗下(2)

2013-09-30 10:04 来源:网络 浏览:
稳定的高管环境曾经造就了西安杨森的辉煌,庄祥兴离任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遵从的还是庄在位时的企业 文化 。袁建军告诉记者,正是因为有这种文化的

  稳定的高管环境曾经造就了西安杨森的辉煌,庄祥兴离任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遵从的还是庄在位时的企业文化。袁建军告诉记者,正是因为有这种文化的存在,当年的西安杨森人讲求奉献、任劳任怨,对西安杨森的忠诚度远远高于现在的员工。

  近年来,西安杨森依靠吃老本维持每年四五十亿元的销售额,股权之争日益渐现,其20多年形成的企业文化也开始瓦解。

  高层动荡

  在西安杨森高管人事频繁变更之际,其在中国的另一个“小弟”上海强生制药完成了另一轮人事管理上的变更,这也为最终上海强生并入西安杨森的OTC业务埋下了伏笔。

  近些年来,西安杨森频换高管让企业的管理开始变得混乱。

  而高管变更的首要原因当属销售战略变更频繁。2002年来自德国的范雅墨担任西安杨森总裁,其上任后为西安杨森制定了“凡是能买到矿泉水的地方都要有西安杨森的OTC产品”的深耕战略,让销售人员深入基层进行扩大渠道的覆盖和渗透。

  范雅墨在西安杨森任职不久便无功而去,继任者继续贯彻范的销售方针。

  2006年,西安杨森从中美史克挖来了以OTC营销见长的谢炳福。谢炳福到任后,认为之前的销售战略过于分散,并且营销成本太高,便提出集中优势专攻20多个优势城市的销售战略。这就导致深耕战略延续性不够而效果并不明显。

  然而,谢炳福在西安杨森担任总裁两年不到就辞了职,继任者为以处方药运营见长的韩国籍总裁朴济和,其上任后的战略为“加大处方药,深耕OTC”。在处方药方面加强了渠道、网络及终端的建设;OTC则又往复到范雅墨的销售战略。

  伴随2008年谢炳福的离职,处方药事业部总经理梁伟强离职,医学总监徐宁离职,公关部总监闵熙离职。2009年初,公共事务总监侯建政离职,高级人力资源总监任巍离职。

  而现任总裁何塞德的思路也是继续加大处方药新品及市场的开发。不过据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何塞德的总裁一职也将于近日进行调整,新任总裁还未定。

  在西安杨森高管人事频繁变更之际,其在中国的另一个“小弟”上海强生制药完成了另一轮人事管理上的变更,这也为最终上海强生并入西安杨森的OTC业务埋下了伏笔。

  据悉,强生集团全球分为三条线:消费品、药品、医疗及诊断器材。最早强生制药和杨森是同属于药品这条线,归属亚太区管理。

  2009年初,亚太区消费品集团派来徐文成任总裁,徐文成是台湾人,至此强生制药划入强生集团消费品这条线。业内曾有人批评徐文成以消费品的销售模式来管理药品的销售,使得强生制药的销售收入增速放缓。而其上司正是强生集团消费品亚太区总裁吴人伟,也是台湾人,2010年升任强生集团全球副总裁负责消费品业务。

  随着中国区业务的不断增长,美国强生最终将中国区从亚太区中单列出来。今年8月,吴人伟被任命为强生(中国区)董事长,直接负责强生集团在中国的消费品、药品、医疗及诊断器材三类业务。

  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认为,吴人伟的任职刚好将西安杨森置于其管辖权范围之内,在西安杨森内忧外患之际,将西安杨森的OTC业务调整到上海强生制药,不仅可以做大上海强生制药,还能保证OTC的利润100%地回流到美国总部,这也从侧面化解了强生集团欲收购西安杨森100%股权而不得的顾虑。

  不过整合之后,OTC业务能否继续大放异彩,袁建军则持怀疑态度。“合并后从组织整合规律来看短期业绩会下降,因为新组织彼此之间的适应、文化之间的碰撞、市场与客户的震荡等等都会给业务增长带来困难。”



阅读完标题为(西安杨森被整合:曾屡次想将上海强生纳入旗下(2))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