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港首页 | 资讯  | 京都  | 科技  | 体育  | 娱乐  | 教育  | 房产  | 健康  | 育儿  | 图库  | 专题  |

首页  | 北京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红人  | 历史

> 资讯 > 北京 > 正文

给桃宝宝穿衣 老遭罪了

2014-06-23 15:46 来源:网络 浏览:
记者张骁给桃戴套 夏至一过,平谷大桃迎来了重要的生长环节——套袋。别以为这是简单的活,果农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给数以万计的“桃宝宝”穿上保护衣。从凌晨四点一直要

记者张骁给桃戴套

  夏至一过,平谷大桃迎来了重要的生长环节——套袋。别以为这是简单的活,果农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给数以万计的“桃宝宝”穿上保护衣。从凌晨四点一直要忙到正午时分,连续7个小时,果农都得保持仰望星空的姿势。短暂的午休后,又回到果园继续工作。

  上周,记者到平谷区刘家店镇行宫村的李洪文家插队,和果农一起同吃同睡同劳动,在桃园里给大家奉上“果园报告”。在体验劳动艰辛之余,更加感叹各色水果的来之不易。想起此前的浪费行为,不由得脸上阵阵发烫,不知是烈日晒的还是心存愧疚。

  睡火炕彻夜难眠

  平谷是北京著名的大桃之乡,该区刘家店镇行宫村内的村民多数以种桃为生。为了减少病虫害,让丰收时的大桃皮光肉嫩,每年的五月底至六月中旬,果农们都要给幼果套上保护袋。这不是一项轻松的任务,因为在套袋前要进行杀虫、杀螨,所以在喷药后的三天内,所有的桃子都必须戴完套。果农们要从凌晨四点干到天黑,除去午饭时间,每个果农一天最多能套两千个。若赶上刮风下雨,还得给果树补喷药剂,无形中又增加了劳动量。

  这些日子连续的雷阵雨,让57岁的村民李洪文有些着急。他的子女都在城里上班,戴套的任务就落在了老李夫妇和儿媳的身上。阴晴不定的天气,逼得老李必须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尽量加班加点。得知记者来他家插队的消息后,老李很高兴,因为他正为缺人手发愁呢。

  6月18日晚,记者住进了老李家。一张两米见方的火炕,用砖头砌成,床垫是一层薄薄的地板革加褥子——这是农家炕的标配。“睡的惯吗?这跟你们城里的床可不一样,硬啊。”老李问道。“您睡什么,我就睡什么。”记者嘴上答应,可心里却有点发毛,床的硬度硌的人难以翻身,晚上能睡着吗?不一会儿,屋里传来老李的阵阵鼾声,而记者却一直在炕上“烙大饼”。不知何时,记者被老李轻轻拍起,“快起吧,快四点了!”简单洗漱后,套袋之旅就要出发。

  凌晨四点下地戴套

  别上剪子、揪果用的钳子、拴上捻袋用的小水盅、戴上草帽、背上军挎、扛上一架梯子,凌晨四点,老李领着记者到了桃园。山前的小路上突然出现一张新面孔,让一起劳作的“老几位”看了心生好奇。“哪儿找的好劳力?”一位大妈问道。“城里的亲戚,帮我干活来了。”老李说。“什么亲戚?”“特亲的亲戚。”老李话音一落,大家哄然大笑。

  戴套是一项重复性的劳动,工作量到底有多大,套过之后才有体会。在戴套前,要先依照枝条上果实的生长情况“疏果”。记者看到,在1米多长的桃枝上,长着六七个青绿色,如杏般大小的桃宝宝。这样的密度不但会造成果实争夺营养,消耗果树能量,更会在果实“膨大”后相互挤压生长空间,造成果实畸形。所以,簇成一团的桃宝宝,只留最靠外侧的一个,而呈等距排列的桃宝宝,就要把枝干两头的揪掉。一棵桃树上百根枝条,农民仰着脖子一干就是几小时。

  老李手里的保护袋是一种专业双层袋。外袋呈浅黄褐色,画着精美的大桃图案。内袋为黑色,有较好的遮光性。套袋时,手要先蘸一点小盅里的水,把袋捻开。然后撑起袋口、托起袋底,让两底角通气的防水口张开。随后用左手大拇指、食指捏住袋左侧封口用的细铁丝,用袋把桃宝宝整个包住,再把袋右一折、左一折,使铁丝正好处在纸袋的顶端,这时再向下一折,铁丝正好吃上劲,一个桃就套好了。

  为了避免在套桃时反复取袋,老李的儿媳妇把家里的围裙兜做了改装,“大口袋”里可以塞下上百个小袋。接近七个小时的持续劳作,记者感到脊椎僵硬,腰背酸痛,胳膊也抬不动了。夜里下过雨,太阳晒到正午时,地面泛起闷热的湿气,头上射下炙热的阳光,拎着梯子在地头转悠时,让人大汗淋漓。老李家一部分果桃种在坡地,在这里套袋时,梯子只得架在斜坡上,记者接近一米九的身高,站在上面不免瑟瑟发抖,繁茂的树叶也把胳膊划破。可这一切的困难在果农眼中早已不是事。

  半年汗水换来一颗桃

  中午12点左右,记者和老李回家吃饭,这时家里已经准备好特色的农家饭。小鸡炖野山蘑、干炸花椒叶、野菜馅饼、棒渣粥、拍黄瓜已经上桌。出力之后吃饭最有劲头,记者顾不上太多礼数,狼吞虎咽地享用起这热腾腾的美味。

  饭桌之上,老李跟记者聊起了果桃的种植过程。每年开春土地解冻后,果农就会开始翻地、施肥、浇水。由于每朵桃花都是一个幼果,桃花大面积盛开后,果农就要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疏花”,每根枝条上要去掉三分之二的花朵,只保留三分之一,这样的做法和记者刚刚体验的“疏果”道理相同。而一个月的“疏果”过后再进行套袋。在成熟期前15天,有一次对果树关键的施肥环节,吃了营养的桃会迅速“膨大”,果核也开始变硬,桃宝宝会很快就从一个“小杏”长成一个成年人拳头的大小。在摘袋前的一周,还要对果树进行消毒,避免大桃刚一露面就染上虫害。成熟时,农民再逐个把袋打开进行解袋,并检验桃的成色,果农们还要控制桃的成熟期,不能让桃一下子都丰收,否则收不完又会造成损失和浪费。刚才记者套袋的“晚9号”水蜜桃,最终将在8月中旬到10月底丰收,一颗白里透红的水蜜桃要流转到百姓的餐桌上,一般要付出半年的汗水。

  小憩过后,记者随老李再次回到地里,这次他带上一部能插卡的老年MP3播放器,尽管下午的果园闷热难耐,但悠扬的歌声在果园内回荡时,让繁复的套袋过程也减去了几分枯燥。下午四点,两千个袋的任务就已经提前完成。下山之前,隔壁的海东叔仍在地里套袋,他的老婆几天前在剪枝时不慎把手钳伤,几十亩地的工作量落在他一人身上,老李和记者帮他套上一些后,回到了家中。

  种桃换来甜蜜生活

  30年前,老李退伍后和老伴儿精耕桃园。那时桃不值钱,家里条件一直很艰苦,老李除了照顾桃园,开始琢磨修电器的方法,尽可能地增加家庭收入,老两口勤俭持家,“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农家的孩子懂事早”,儿子李丹丹和女儿李翠翠打小就随老李在地头劳作。和城里孩子的暑假生活有所不同。上了初中之后,兄妹俩都会来到村里的大桃批发市场打工,给东北的桃贩、京城的各大超市“拣桃”(按桃的成色给桃分类),以换取微薄的酬劳补贴家用。

  最近几年平谷的桃打出了名气,丰收时甚至吸引了来自广东香港的商贩前来收购,桃子早已不愁销路。而一家人坚持淳朴积极的生活态度,家庭经济条件不断改善。这几年,丹丹找到了满意的工作,翠翠也念完了大学。如今他们已为人父母,各自的生活也经营得越来越好。大孙子默默还没上幼儿园,父母便开始对他进行早教,常在网上找些英语歌曲给他听,老李两口子静静地看着家里日新月异的变化,笑得合不拢嘴。

  果农心声

  每一颗桃都是宝贝

  “桃全身都是宝。”李大爷的儿子李丹丹告诉记者,只要物尽其用,不少淘汰下来的东西都能转化为宝。以一棵桃树来说。剪枝整理下来的桃木,可做木雕工艺品、桃木烤鸭。“疏”下的桃花,可以用来泡酒,桃花有活血清淤美容养颜的功效,也可入药。而“疏”下的幼果,可以成为家里牲畜的饲料,也可以卖到外面制成果酱。丰收时,对于游客采摘掉落的伤桃,品相好的一般会拿回家里食用,而坏的就留在地里当肥料。桃核留下来也可以做成漂亮的手串。桃木、桃花、幼果、伤桃、桃核都有商人来收购,但在果农的眼中,物尽其用既是增加一些收入,也是珍惜资源的做法。

  眼下早桃就要大面积上市,爱吃桃的市民可能一下就买上几斤,可桃子并不容易保存。汁水丰富的水蜜桃很容易变质。

  “一颗桃都不能浪费。”为此,老李还会在家里自制桃罐头,做法也很简单。老李说,大桃洗净后,先去皮去核,然后切成均等的小块后放入汤锅之内,倒入刚好没过桃的水内、加入冰糖后大火烧开,再转为小火,熬制15分钟后关火。这时准备好洗净晾干的铁盖玻璃罐,把煮熟的热桃连汤带水一并盛入容器中,这时注意必须趁热盖好铁盖拧紧,这样咱家自制的罐头就有了媲美高压封口机的效果,十分利于储存。“既好吃又能避免浪费,还是纯天然无添加剂的食品。”老李笑着说。

  本报实习记者 张骁



阅读完标题为(给桃宝宝穿衣 老遭罪了)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