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热闹闹的小升初正在愈演愈烈,无论教育改革如何重申公平均等,家长们真正希望的还是自己的孩子能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无论是学校的基础教育,还是培训机构倡导的素质教育,我们的孩子永远在比拼,拼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求得就是脱颖而出。因为做父母的心里都明白,社会竞争加剧、就业形势紧迫,人才选拔机制可从来不搞派位,优胜劣汰也好,举贤不避亲也罢,总之排他、唯一才是选拔的原则。 我们的教育已经背负了太多功利的色彩,现在又要被就业的残酷竞争所绑架,读圣贤书,究竟所为何事? 先来看看最近的一条社会新闻,北大2010级古生物专业毕业生薛逸凡火了,缘于她在人人网贴出了自己一个人的学士服照片,题为“北京大学2010级古生物专业合影”。 这张孤独的毕业照或许使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了古生物专业。这个冷门学科主要以化石为研究对象,探讨古代生命的特征和演化历史、讨论重大的生命起源和生物绝灭与复苏事件、探索地球演化历史和环境变化等方面的基础性学科,是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同时这也是全中国唯一的“一个人的专业”。 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这份坚守在当今浮躁的心态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只有秉持着对知识的敬畏、对学术的执着、对初心的珍视,才能真的看淡名利,放下心中的欲望。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季羡林当年留学德国时,梵文课上亦只有他一个学生,正如那首著名的诗歌中所说——“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真正的学科兴趣和强烈的科学精神才是教育的初衷、读书的目的。 不以“就业率”、“招生率”评断一个专业的生与死、荣与辱,这份包容与远见不是所有高等学府都有的气魄。2008年,北大元培学院重新开设古生物学专业。早在设立之初,就从学科交叉角度出发打造了全新的培养方案,要求学生从本科阶段就接受生物学、地质学和环境科学的知识体系和系统训练,使之成为新型高素质古生物学人才。 一个合理而成熟的教育体系,应涵盖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种模式,让选择 “阳春白雪型”专业的学子实现科研抱负,也让大众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满足社会、企业的用人需求。愈冷,方显坚守得可贵。《论语》中提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一个时代总需要一些拥抱理想的人,能够耐得住寂寞,兀兀穷年、呕心沥血,只为了心中那片神圣的学术乐土。(康琪雪)阅读完标题为(为“一个人的专业”喝彩)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