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港首页 | 资讯  | 京都  | 科技  | 体育  | 娱乐  | 教育  | 房产  | 健康  | 育儿  | 图库  | 专题  |

首页  | 北京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红人  | 历史

> 资讯 > 北京 > 正文

“以业控人”的北京实践

2014-06-17 11:45 来源:网络 浏览:
崛起的国家广告产业园 变身前的东郊市场 首钢老厂区里建设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东郊市场腾退拆迁后变身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区、中关村西区电子市场重新定位业态打造创新型要

崛起的国家广告产业园

变身前的东郊市场

  首钢老厂区里建设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东郊市场腾退拆迁后变身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区、中关村西区电子市场重新定位业态打造创新型要素聚集平台、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批发功能启动向中心城区以外疏解转型……由西向东、从北至南,在一系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引导中心城功能疏解、加强人口动态管理等多措并举之中,北京这座包容和迅速发展的特大城市正在下大力气破解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困扰,而“以业控人”作为一条有效路径也日渐清晰。

  正如市政府有关部门在对“以业控人”的目标中所阐述的,“以业控人”是缓解本市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必然选择,是促进首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最终要使人口和产业结构、布局和发展与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相一致、相协调。

  而伴随着这些带有阵痛的升级转型与管理整治,产业以及依赖产业的人群也在发生着令人惊喜的嬗变。

  案例

  东郊市场长成“广告航母”

  郑万生,一个土生土长的朝阳南磨房东郊村人,亲手策划、参与并目睹了这片区域被喻为“腾笼换鸟”的产业升级转换,更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从掰着手指头为村民谋生计的乡企干部,到为文化广告企业提供园区服务的职业经理人的身份转换。

  “这里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还是一片低洼的河滩地,地里有麦子、玉米还有一部分蔬菜。”北京通惠国际传媒广场董事长兼总经理郑万生指着办公室窗外现代时尚的写字楼说,“当初谁也想不到会发展成今天这样。现在都说我们是CBD核心区的后花园,而当时我们和CBD仅一河之隔,却脏乱差得让人没法瞧。”

  1997年,为了解决部分村民的就业同时也为了给乡集体增收,东郊市场开张了。从最初的几处简陋大棚到后来京城小有名气的蔬菜水果批发市场,东郊市场时至今日在很多水果商的口中仍然是高档进口水果批发业界的“老大”。每天一大早这里便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到了节假日,毫不夸张地说,帮客户搬箱水果从摊位走到门口都得挤着,生意太好了!”来自河北的栾成永远不会忘记自己刚到市场帮工时看到的景象。

  虽然市场经营得热火朝天,“那时市场一年的纯利润就有2000多万。”但隐隐之中郑万生和他的同事也看到了某种潜在危机,“2002年的时候河对面的现代城已经盖完了,当时还不叫CBD,有一天我们站在现代城上往下看,一边是灯火通明现代化,另一边则是破破烂烂跟贫民窟一样。从那时起我们就下决心将来必须转型,否则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脏乱差的产业环境必然要面临淘汰。”

  如果说郑万生当时的想法只是出于一种直觉,那么记者从朝阳区南磨房乡所了解到的相关数据,则更加证实了这片区域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和必要。

  提到东郊市场拆迁前因产业层级等因素所导致的各种问题,南磨房乡乡长张奎至今说起来还直摇头:当时东郊市场附近区域的流动人口有24000余人,日客流量平均达到35000余人次,日产垃圾20余吨。市场内及周边地带人流、车流量巨大,拥挤不堪;各种商户宿舍、出租房屋无序滋长,私搭乱建现象严重;区域公共设施不堪重负,环境脏乱差,“不仅与CBD整体区域景观环境反差较大、极不协调,也给保障当地百姓享受教育、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带来很大压力。”

  2008年6月,东郊市场拆迁腾退工作正式启动,103天后全部商户完成腾退,很多商户在领取退市奖励、退摊补偿后自主选择转移到了河北香河、三河一带的批发市场进行发展。

  时至今日,当年环境脏乱差的东郊市场已经被高大上的国家广告产业园区所取代,这座占地40余平方公里的现代、高端园区也被业界誉为“广告航母”。 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2年5月31日开园至今,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已经入驻各类广告、文创企业50余家,园区就业的广告类专业人才达5000人。

  案例

  电子卖场变身创新平台

  产业升级、业态调整的变革不仅仅发生在北京东部。2009年,海淀区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中关村西区业态调整的通告》,明确提出要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等手段对现有业态进行调整,不再鼓励电子卖场、商场、购物中心、餐饮等业态在该区域发展,逐步调整传统商贸业规模,为高端产业发展腾出空间。

  鼎好负责人那书元坦言,当时中关村的电子卖场周围一度鱼龙混杂,由于商户众多、市场饱和,一方面造成了中关村地区电子市场的恶性竞争、服务质量下降、投诉众多;另一方面电子市场带来的庞大客流也对周边地区的交通和基础设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当了解到中央“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有关精神后,那书元隐约意识到,像以前那样干可能行不通了。

  调整业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都是开业之初就跟着我们的老租户,生意做得好好的,要动员他们离开,真难啊。经常是进屋就跪下了,然后我们陪着租户一起掉泪。眼泪流干了,决心还得下。”说起2011年开始的大规模业态调整,年逾七旬的那书元眼圈红了,“不过也多亏了业态调整,随着电商时代的来临,实体商铺客流量明显减少,如果三年前不进行大规模业态调整,很多电子零售商们的前景可想而知。”

  如今,鼎好大厦里早已不见了当年嘈杂喧嚣的叫卖声,在8层一处上千平方米的开放办公区,几百个年轻人正在热火朝天地开发着各类新技术。清华厚德创新谷、李开复创新工场、创客空间、海银资本孵化器、车库咖啡、3W咖啡等创新要素类业态如今正如雨后春笋般在这里涌现。

  据统计,目前中关村西区已累计腾退鼎好大厦、一号楼、第三极大厦等7座大厦约57.26万平方米的低端产业,取而代之的是创新创业基地、中国技术交易所,和北大、清华、中科院的技术转移平台等研发机构。

  数据显示,最近三年在中关村西区新增的3000余家单位中,93%是高技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科技金融业等,而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在西区占比,正以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这里的从业人员数量也由2887人下降到1102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有277人,留学归国人员111人。

  数字

  “以业控人”效果初显

  市政府有关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北京特殊市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着力推动“以业控人”,从源头上减少人口的聚集,始终把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作为人口调控的重要任务。

  经过持续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北京的三次产业比例已由2006年的1.1比27比71.9,调整为2013年的0.8比22.3比76.9。其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业实现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比重由10.1%提高到12.3%。

  同时,结合北京市发展实际,本市先后实施了首钢、化工二厂、有机化工厂、东方化工厂以及平谷、顺发水泥厂等企业的停产搬迁,并与天津、山西、河北、内蒙古先后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开展高层次对接协商,推动区域交通、农业、科技等领域务实合作,区域合作发展迈入新阶段。

  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本市常住人口增量和增速均有所放缓。“十一五”时期,本市常住人口年均增加84.8万人,年均增长5%;而“十二五”前三年,常住人口增量分别为56.7万人、50.7万人、45.5万人,人口增速分别为2.9%、2.5%和2.2%。

  尽管本市在人口调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人口资源环境目前仍不协调,与首都城市功能不符的产业还有待进一步调整疏解。未来本市将继续加快“腾笼换鸟”步伐,严格控制增量,有序调整存量。实施更为严格的禁止性和限制性管理措施,严格控制中心城开发强度。根据《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近五年北京还要继续调整退出1200家企业。一些区域性批发市场也要结合市场机制加快调整,继续按照“以业控人”的方向,从根本上推动人口过快增长问题的解决。

  本报记者左颖 J170 程宁摄 J215



阅读完标题为(“以业控人”的北京实践)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