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殷桂枝都要往5门301姜信召阿姨家的窗户看一眼,如果厨房的窗帘拉开了,她才能放下心来。6年时间里,一位72岁,一位90高龄,两位北京大妈一直坚守着一个“窗帘约定”。今年72岁的殷桂枝说,“打开窗帘,说明她平安,我才能放心。” 殷桂枝住在西城区白广路东里5号楼4门2楼,姜信召老两口住在5门3楼。“我们本来就是几十年的邻居,大我18岁的姜阿姨原来就是社区的志愿者,十多年前身体好时,平时邻里有事她都帮着。我退休后,就经常和姜阿姨一起,邻居加上都是志愿者,话也自然就多,关系也很好。”殷桂枝说,大约七八年前,因为年龄大了,姜阿姨就不在社区工作了,老伴身体不好,自己的腿又有病,儿女都离得很远,“我这个近邻自然要多照顾一些”。 每天,殷桂枝都会给姜阿姨家打个电话问问情况,有时也上楼看看。时间长了,看到上楼下楼气喘吁吁的殷桂枝,姜阿姨心疼地说:“小殷,你也快70岁的人了,老是往楼上跑也太辛苦了。” “但是不上来看看,我不放心呀!”殷桂枝对姜阿姨说。 可想想自己老这样跑,的确有点吃不消,于是殷桂枝出了个主意,“这样吧!我们两家安个门铃,有事,您按一下铃我再过来。” 可安装时却出了问题,两家虽然是楼上楼下,却不是一个单元,离得有点远,门铃的电线不好接。 门铃安不成了,怎么办?姜阿姨想了个主意,“要不这样吧,我们家厨房窗户上安个窗帘,您每天下楼买菜时瞅上一眼,要是窗帘拉开了,说明我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您就可以放心了。” 从2008年的这一天开始,殷桂枝和姜阿姨有了“窗帘约定”。每天7点多,殷桂枝下楼扔垃圾或出门买菜时,都会先抬头看一眼姜阿姨家的窗户,如果窗帘拉开了,她才会放心去做自己的事。即使是这样,殷桂枝也经常打个电话问问老人的身体,询问一下是否需要帮忙。 2012年春节过后的一天,7点多,姜阿姨家的窗帘还没拉开,殷桂枝心里犯了嘀咕,“也许是今天起晚了”。快8点了,殷桂枝下楼匆匆忙忙在家门口买了点菜,赶回来一看,窗帘还拉着,这下,殷桂枝有点慌神了,扔下菜就往楼上跑。 姜阿姨打开门,一边安抚着气喘吁吁的殷桂枝,一边说:“我这其实没有什么事,就是今天忘记拉开窗帘了。” “窗帘约定”一约就是6年,殷桂枝也养成了习惯,每天不看一眼楼上姜阿姨家的窗户,心里就不踏实。 前一段,姜阿姨家请了保姆,老人有人照顾了,可殷桂枝的习惯已改不过来了。姜阿姨也常常想起她,有了烦心事,总会第一个给她打电话。 “您看看,我家的保姆总是在门口偷偷看我,我心里总是不放心呀!”姜阿姨说。 “哎!那是保姆对您不放心,怕您有事。”一边宽着姜阿姨的心,殷桂枝一边赶忙上楼,数落了保姆一顿,“你要不就大大方方地进门问一声,阿姨您有没有事,没事我休息了。总是在门外偷偷看,老人当然不放心了……” 听了殷桂枝的话,保姆改了,姜阿姨也放心了。 作为社区的志愿者,殷桂枝可是个大忙人,同时照顾着几位老人,一天到晚忙个不停。这不,才出去买了趟菜,刚一进院,邻居就跑过来,“哎呀!您才走一会儿,老张和老李家就吵起来了,谁也劝不住,还是您去吧!” 本报记者 龙露 通讯员 张海涛 J029 阅读完标题为(两位北京大妈的“窗帘约定”)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