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晚,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蔡某某在宿舍内自缢身亡,死者在遗书中称,毕业论文、找工作困难重重,无颜面对家人。 高校自杀案近来频频见诸报端,专家表示,学业、就业、情感等压力压垮了不少心里脆弱的大学生,直至走上极端,其背后更反映出责任教育缺失等中国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而这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多维努力,才能筑起坚实的生命防线。 中山大学一硕士生在寝室自缢身亡 17日上午,中山大学官方微博确认称,16日晚,该校历史学系一学生于校内身亡,学校相关老师第一时间前往现场,并通知了学生家长,目前警方已初步排除他杀。 有中山大学的学生表示,目前正是提交论文的阶段,事件可能与毕业事宜相关。还有学生说,研究生一般各自都很忙,见面时间都很少,更别谈互相交流了。记者也了解到,死者在遗书中自称,毕业论文、找工作困难重重,无颜面对家人。 “毕业季”就业压力或加剧轻生现象 学生轻率自杀来逃避“毕业季”压力,这已经不是第一例。据公开报道,2003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刘某跳楼死亡,遗书称硕士毕业论文的开题做得不理想,学习压力太大;2006年10月,华中农业大学一研究生在学校公共浴室内割颈动脉自杀,原因系其导师在国外不能参加他的答辩等一些程序上的工作,被学校研究生处延迟毕业而想不开;2009年6月,北大新闻学院研究生贾昊跳楼殒命,工作机会频繁被各种“关系”奇怪刷掉,贾昊对读博和工作前途很失望。 广州大学社会学教授谢建社认为,毕业前夕就业和前途的焦虑,往往让一些心理素质差的大学生容易走向极端,特别是就业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意识到,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恐慌、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当心灵被压得扭曲变形时,容易走上偏邪的心理历程。 多措并举铸就生命“防线” 储朝晖表示,家长应该真正从心灵教育层面,从小就对孩子加强价值观、人生观、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 从学校方面来看,原广东省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曾锦华提出,虽然目前不少大学校园开了心理教育的课程,但还是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学科教育上,不少心理咨询点也是形同虚设,很难对真正的心理弱势群体产生作用。 谢建社建议,实施防患未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搭建开放交流的情感释放平台,或许会让学生心理疏导更显主动和有效,此外,营造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则更会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起到正能量的引导作用。 文/新华社记者 冯璐 廖婷婷 阅读完标题为(毕业季“压力山大”中山大学一硕士在寝室自缢身亡)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信息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