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2海报
养蜂人 自4月18日播出以来,《舌尖上的中国2》(以下简称《舌尖2》)继承上一季“深夜报复社会”的精神,开始在深夜“虐”着观众的胃和心。对于这部纪录片,纪录片产业专家看到的是,《舌尖2》开播后的热度不输热门电视剧,在综艺节目扎堆的周五档播出话题仍然强劲,“舌尖”带动下地方卫视全面铺开纪录片“30分钟”政策;而在商家、电商眼里,《舌尖2》的热播更是一次营销的大好机会,在网站上同步开卖食材,让观众眼观心动之际滑动手指,电商实现了经济效益,观众满足了口腹之欲,何乐而不为? 相比《舌尖1》的意外走红,《舌尖2》确实在商业和周边产品上走得更远,更有野心。《舌尖》总导演陈晓卿曾透露,在各地寻找和拍摄美食时,节目组会说“我们是中央电视台致富经节目的”,在某种角度上,“舌尖”确实能让人致富。 “舌尖”带动“指尖” 商家观众都很爽 淘宝和其他电商把“舌尖”引入搜索和销售概念,在播出时段,电商展开促销活动,人们开始边看电视边在网上下单,成为《舌尖2》播出时一个独特的商业现象。 在淘宝天猫的首页上,显著的窗口位置售卖着“舌尖上的中国”里的食材,每周五按照最新播出的内容,同步开售,最新售卖的食材即是第三集里关于“时节”的食材:手抓饭里用到的葡萄干、羊肋排、新疆胡萝卜,桂花、藕,雁来蕈酱以及配铁锅炖鱼的玉米饼子。片子里着力描述的青螺、刀鱼、春雷笋更不用说,每个产品都能寻找到。而吃货们的购买力显然毋庸置疑,雷笋干月销1228笔,雁来蕈酱月销315笔,这其中不少都是新订单,一款不常见的飞鱼干,更是显示卖断了货。 根据数据,第一集《脚步》播出时,贵州鱼酱厂的一年存货都卖光了,四川腊肉7天卖出1万份,臭豆腐销量增至750份,空心挂面两天卖了1156份。节目中出现的西藏蜂蜜、浙江跳跳鱼、贵州稻花鱼、四川腊肠都成了热卖品。例如“跳跳鱼”,在首播当天和翌日在百度的搜索量从原来的每天约400次大幅增加至1.3万多次。 除了天猫,中粮“我买网”则网聚《舌尖1》里的近百种食材,并在《舌尖2》播出的同时,以产地直采、全程冷链的招牌吸引消费者。1号店也同期上线“舌尖上的中国”活动,按照地域划分,尽力搜罗《舌尖2》中的美食。当年“舌尖1”意外走红时,无数吃货在网上寻找片中美食让电商嗅到无限商机,但这个商机来得有些措手不及,到了《舌尖2》,电商们显然是有备而来。“舌尖”总导演陈晓卿就坦白,中央电视台确实和电商有合作。但他表示,“创作团队更想通过食物来探讨中国人和食物的各种微妙联系,真的没有美食推荐的用意在里面。在片子里呈现的也不一定就是最好吃的,可能会有更好吃的东西。比方说西藏灵芝的蜂蜜,那是藏族人在极端环境下能够找到的一种快速补充热量的食物。在北京,那不就是糖水吗?在北京在哪里都能吃到,而且片子里从来没说野生蜂蜜的味道要比我们放养的好吃,这个是吃不出来的。而且联合国卫生组织从来没有提供过任何一个数据说,野生的、天然的比放养的有营养。”
对于与电商的合作,陈晓卿表示,这是《舌尖2》整体招商的规划,商业的部分并不对拍摄过程产生任何影响。尽管如此,记者还是发现,“舌尖”第二季里的食物,相对第一季来说显得更为平常和家常,即便是卖断了货、听上去有点“高大上”的飞鱼干,200克一袋,2袋售价79元,价格比较亲民。《舌尖2》的分集导演也透露,总导演“下令”,第二季里搜集的美食都比较平民,大部分美食总价不超过5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