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的现实是,如今的海归远不如以往“吃香”,他们找工作面对的竞争压力一点儿也不比国内的同龄人小,甚至因为长期在国外,不熟悉国内的就业行情,成了在国内和国外都吃不开的“夹心人”。 王新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国内的一些媒体、公司要求有驾照、计算机等级证等,我当时就没有,因为国外不看这些,没办法,只好后来去考这些证件。” “还是在国内工作更有归属感。像我们在国外,不管工作还是生活,其实很难融入当地的主流文化,在文化和语言上的局限性比比皆是。”王新劝说一些还滞留在国外的朋友回国找工作,因为机会更多。 -专家观点 中国为何掀起 新一轮回国潮 在十几年前,能够出国深造,甚至留在国外工作,一向被旁人所艳羡,难得的归国人士也被称作“海归”。然而近年来,出国留学已是普遍现象,留学生也早就不再是“稀有物种”。过去的“出国热”,与现在的“归国潮”,如何看待这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树华。 “回国潮”体现我国经济环境优化 王树华分析,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冰火两重天”式的鲜明对比,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回国潮”的集中爆发。 “众所周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日本、欧盟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深陷债务危机困扰,经济形势复苏乏力,就业形势急转直下,再加上签证政策收紧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留学生在国外的就业形势趋于严峻。”而比起处于寒冬阶段的国际大环境,国内经济形势要好得多。“我国政府通过采取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国民经济连年保持着较快增长势头。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7.8%,预计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我国依然能够保持稳中向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的大量市场机遇和就业机会是吸引大批出国留学人员回归的最重要原因。” 海归越来越多,精英标签失色 另一方面,近几年的出国留学在很多方面与早期相比有较大差异。王树华举例,早期的出国留学,主要是为了科研和学术的提升,通俗点讲,早期的出国留学主要是为了“炼金”。而近几年的出国留学,大多数人是为了“镀金”,希望凭借留学的光环找到高薪工作。与20年前需要考高分拿奖学金方能出国的时代不同,如今中国留学生自费出国比例已经超过九成,许多留学生耗费重金,就读的并非都是名校。随着留学生人数的增加,海归“精英化”的标签已经出现褪色。 出国留学,少一分盲目多一分理性
王树华认为,出国留学人员在选择专业和未来职业时,应该从国家的人力资源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将个人的学习生涯设计规划和未来的就业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从海归的发展潜力和职场前景看,有才能的出国留学人员凭借国际化的视野、国际领先的专业知识和更加优秀的管理和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依然是很大的。这就告诉我们,对于出国留学,我们应该少一分盲目,多一分理性。”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江苏作为沿海地区经济开放程度高、开放型经济比重大的省份,应该在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就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要继续深化完善人才政策和制度,降低人才流动壁垒,形成让海归人才‘留得住、用得好’的长效机制。” 阅读完标题为(人保部:近5年归国留学生近80万 接近前30年的3倍(3))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信息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