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的企业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业成功的,而南京硅谷一样的创业环境是我的成功加速器。”王俊峰坦言,他觉得沪宁线就像加州,沿线城市中只有南京是以科技创业创新为主打的城市。“上海的发展方向是金融城市,像旧金山;南京更像是硅谷,具有其他城市没有的科技创业创新优势。”看中南京发展优势的他,最终将其在上海研发成功“千兆无线高清收发器”拿到南京来实现产业化。 现在,王俊峰公司产品的技术标准比国外的更进一步,“背靠南京这棵科技创业创新大树,我相信公司在南京会有更多辉煌的故事,会走出很多前人没走过的路。” “身边也有不少人在陆续回国创业,尤其是高科技人才。”对于史上最大的海归回国潮,王俊峰并不觉得意外,他认为,“还是国内的经济转型发展,让更多的海归看到了发展机会”。而他的公司也一直在招募优秀的海归人才和团队。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如今,江苏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品牌引才计划,比如,南京的“321计划”,今年上半年,入选该计划的创业人才有339人,其中,海归人才有198人(包括外籍人才68人)。 80 海归大专生崔永雷 放弃韩国高薪回国 为求“国民待遇” 刚到韩国,小崔很兴奋。由于学的是国际贸易,他甚至觉得自己的专业在国内不适用,如果韩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自己肯定会留在那里。于是,揣着家人给的两万元人民币,小崔踏上了韩国。 “每年学费一万元,加上4500元的住宿费,其实并不贵。”小崔说,再加上韩国那所大学的课程比较宽松,学生上课、选课都凭个人兴趣,他有大量的课余时间打工。“刚开始时在一家小饭店,后来是在烤肉店。”小崔说,通过学长的推荐,自己成功上岗,“时薪相当于30元人民币。”第一年,小崔相当知足,“省下了不少钱。因为家里人喜欢,还带了不少韩国化妆品回去。” 第二年,小崔就没要家人给的生活费了。“我从小过的就不是锦衣玉食的生活,希望通过自己给家人减少负担。”由于功课很少,空闲时间较多,小崔开始在一家工厂做全职。尽管每月薪资高达1.5万元,但小崔很不开心,“饭局太频繁了”。 一个周五的晚上,加班刚结束,领导提出要出去聚聚。跟随同事来到路边的一个小店,白酒掺着啤酒喝,小崔很快就扛不住了。没想到,同事们都很不尽兴,又去KTV唱了1小时,点的也是酒。从KTV出来,夜色已经很深了,没想到四五名同事又点了一盘菜,坐在路边喝了起来,并劝小崔不要离开……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最让人抓狂的是,有时候头天晚上连赶四个饭局,第二天还照样加班。” “在国外,能明显体会到那种格格不入的感觉。中国留学生在外国找工作并非易事。”同样的学历,小崔和韩国当地人应聘同一职位,自己总是处于劣势,“同时进的工厂,他们拿的底薪比我的最高工资都要多。”这种情况让小崔认识到,即便留在韩国,也就是打工而已。 本着“不浪费生命”的原则,虽然签证还没到期,小崔决定提前半年回国,“我们有自己的理想,如果国外的发展环境无法满足我们的要求就回来,没什么可犹豫的。” 考虑到自己的专业和留学经历,他在南京国创园的一家企业找到了网络销售的工作。“底薪1400元,平时能拿到两千五到四五千不等。”小崔觉得,虽然工资比在韩国少了很多,但公司的待遇是平等的,按照绩效考核来算。 小崔说,走在绿树葱茏的创业园中,会让他有种亲切感,“算是回国重新开始吧,我会在成长中找到自己的路。” 90 海归硕士王新 当“最大回国潮” 遭遇“最难就业季” “在澳大利亚待了三年半,身边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找工作。”受朋友们的影响,1990年出生的王新(化名)去年底也加入了这个队伍,如今在南京从事媒体工作。正值最难就业季,“海归”的光环并没有给王新带来更多的优势。 王新本科毕业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硕士毕业于新南威尔士大学,原以为有了“洋学历”工作不愁找,然而现实是,还没拿到硕士毕业证,她就得急匆匆地飞回国,开始漫长的应聘之路。 2007年,王新从河北邢台市的一所高中毕业,考入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随后的一段时间,“留学热”盛行,又恰逢澳币贬值,赴澳留学非常吸引人。“我父母一直希望我能出国留学,他们觉得海归回国找工作很吃香。”而王新自己也想借机会出去游学一下,长长见识。于是,在这一系列因素影响下,她开始学习雅思,为出国做准备。 2010年,王新从上海体育学院休学,顺利入读堪培拉大学,学习体育传媒专业。2012年,她又考上了新南威尔士大学,修读硕士学位。 在这期间,身边的一些海归朋友开始陆续回国找工作,这让王新有了一点危机感。“还没毕业,我就开始投简历了,国内外的媒体、公司都会碰碰运气。”在澳大利亚,王新面试了两三家公司,结果都没通过。她决定回国看看。于是,还没拿到毕业证,王新就匆匆回国了。 北京、上海、石家庄、南京、杭州、义乌……恰逢最难就业季,从去年12月底到今年9月,王新似乎一直奔波在笔试、面试的路上,其间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最沮丧的一次是,考一家事业单位,准备了很久,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到了最后一轮,但最终还是被淘汰了,记得当时回房间大哭了一场。”性格乐观的王新事后想开了,“反正签证没到期,大不了再回澳大利亚找工作。” 话是这样说,但她并没放弃努力。回国9个月后,王新终于如愿找到了一份正式的媒体工作。谈及近期的海归回国潮,王新特别能理解他们的心情。“国外要找一份正式的工作太难了,首先门槛就很高,比如,从事媒体工作的话,雅思的最低分是7分。相比之下,国内的门槛比较低,机会也多很多。” 此外,国外的生活成本也让王新这样的海归“望而生畏”。“在澳大利亚,当时每周的房租折合人民币1206元,而我现在在南京一个人的房租才1200元。” 阅读完标题为(人保部:近5年归国留学生近80万 接近前30年的3倍(2))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信息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