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刘兴伟
去年9月,郑州市卫生局下发文件,规定各辖区筛查发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任务数不低于常住人口的2%。。这个比例据说已经低于上级规定的标准。各个社区的基层医护人员因此被要求按比例筛查辖区内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这个任务被纳入对社区医院的考评。(10月9日《南方都市报》) 因为个别地方的一些恶性新闻,“被精神病”一度成为备受网友调侃的词汇,如今这个词再次有了成真的土壤。“摊派精神病指标”看上去很像一出闹剧,尤其是“摊派”与“指标”这些早已经备受诟病的词语与精神病联系起来,注定无法逃脱被骂的命运,很有些“没病找病”的讽刺意味。 应该说,这个政策的初衷其实有不少善意。精神病患者不但是一个人和一个家庭的悲剧,重症精神病患者更会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是一个社会问题,精神病患者理应得到充分的关爱和照顾,这也属公共服务的职责所在。 然而,一个地区存在精神病数量太多并不光彩,加上本身公共财政对于公共医疗资源的安排比较有限,以至于一些地方可能存在刻意降低精神病患者数量的做法。所谓的“指标”未必没有苦衷,但这仍然不能改变好心可能办了坏事的事实,因为患者的分布显然不会想当然地“均分”,这样做只能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对重症精神病患者的疾控数据统计应该来自长久不懈的积累,通过长期的投入,一方面保障患者信息能够被专业对待,有着较为成熟的隐私保护体系;另一方面,也该最大限度地对患者及其家庭进行帮助。正因为长久以来对于精神病患者的公共服务欠账,才导致了如今的诸多尴尬。 面对突如其来的调查,有些患者家庭心怀警惕,质问调查者如何获得的信息,因为他们不清楚这一调查的意义。“有的家属每次问,登记了能有啥救助?”工作人员却“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更无力承诺什么”。在公共服务的长久欠缺之下,即便没有指标摊派,这样的调查也注定尴尬。 公共服务的建立需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欠下的账终究要还。调查中的指标摊派不该仅仅被当做一场闹剧,而应成为有关部门有更多作为的理由,更该成为全社会关爱精神病患者的一个契机。 以上内容来自:华商晨报 [责任编辑:yf001] 阅读完标题为(“精神病指标摊派”揭出疾控体系欠账)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信息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