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信办“微信十条”规定出台 别再被微信圈“健康养生”“心灵鸡汤”忽悠了 8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正式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共十条。今后,根据《微信十条》的相关规定,注册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的公众账号需经过真实身份认证。此外《微信十条》也进一步要求,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的公众账号需取得相关资质。 网信办“微信十条”规定出台 别再被微信圈“健康养生”“心灵鸡汤”忽悠了 作为一个经常活动于微信之中、并且拥有个人微信公众账号的新闻从业者,我对“微信十条”的发布很关注。一来是因为朋友圈里那些有关健康、养生、心灵鸡汤之类的不靠谱玩意儿被转来转去,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眼瞅着朋友圈里本来活得好好儿的那些兄弟姐妹、大爷大妈们一个个变得五迷三道,这让我十分痛心,觉得是时候好好管管那些营销号了。二来是我想看看我的那个微信公号是否符合“微信十条”的新政策,因为我所发布的新闻评论或者编辑手记这些内容,可能不符合有关规定,因此,要选择是主动关闭还是等着封号,或者选择调整方向,转向我熟悉的其他领域,比如书评、影评或者美食、情感之类。 网信办“微信十条”规定出台 别再被微信圈“健康养生”“心灵鸡汤”忽悠了 《微信十条》第7条明确: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为从事公众信息服务活动开设公众账号,应当经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审核,由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向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分类备案。鼓励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人民团体开设公众账号,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公众需求。 此次“微信十条”要求所有的用户进行后台实名注册,而实名的办法即“捆绑手机号”。其实,现实中用手机号注册即时通讯账号的情况早有先例。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其中第二条有明确的界定,“本规定所称新闻信息,是指时政类新闻信息,包括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 《微信十条》自公布起生效,今后新注册的公众账号要遵守此规定。此前已开通的未符合要求的公众账号,发布新内容时,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将通过技术手段使其按《微信十条》完成认证。对违反协议约定的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视情节采取警示、限制发布、暂停更新直至关闭账号等措施,并保存有关记录,履行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义务。 网信办“微信十条”规定出台 别再被微信圈“健康养生”“心灵鸡汤”忽悠了 焦点一:是否能“蛇打七寸”? “微波炉加热食物致癌,请扩散!”“某某学校发生食物中毒,求转发!”……当前,许多微信用户都收到过此类不实信息的骚扰,有的甚至还衍生出很多“夸张”版本。 网信办数据显示,我国即时通信服务用户已突破8亿。然而,这些即时通信工具平台也因存在涉恐、涉暴、涉黄等违法信息大肆传播的乱象而饱受诟病。 “2005年,国家颁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推动了互联网新闻行业快速健康发展。当前,即时通信工具已成为网民的主要沟通工具,新形势下出台《规定》也将对行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易信市场部总经理袁佛玉说。“《规定》总体上是适度的 ,强调了发展和管理两个角度并重。”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方兴东提醒,要谨防一些地方部门可能出现超越条款的过度管理。 网信办“微信十条”规定出台 别再被微信圈“健康养生”“心灵鸡汤”忽悠了 焦点二:是否会“矫枉过正”? 《规定》指出,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要求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 采访中一些人士担心,如果即时通信工具使用者进行真实身份信息注册,是否会“矫枉过正”,影响其个人信息安全。 为此,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负责人徐丰回应说,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依法依规督促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落实主体责任,在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各个环节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实名认证’将大大增加不良用户发布不良信息的成本。”陌陌运行团队有关负责人表示,“陌陌一开始就采取类似‘实名认证’的措施,每个手机号码只能注册一个账号,对用户信息也有着严格的保密机制,效果一直不错。”
阅读完标题为(网信办“微信十条”规定出台 别再被微信圈“健康养生”“心灵鸡汤”忽悠了)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