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驻英大使在路透社发文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张哲):世界最大通讯社之一的英国路透社日前刊发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的署名文章,全面介绍中国应对环境恶化,保护野生动物的情况。 文章说,不久前他回国述职休假回到故乡辽宁时,亲眼目睹了当地政府和人民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近年来已有数百万亩土地退耕还林,逾万公里荒山围栏封育,令人不禁对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心生期待。而在临近的吉林省,由于坚持十年禁猎野生动物资源,野兔、狍子以及野猪等野生动物数量均大幅回升。在中国其他地区,也经常能够看到诸如彩鹮、蜂猴、梅花鹿等濒危野生动物重新出现的报道,屡屡给人们带来惊喜。 文章指出,这些好消息的背后是中国政府的艰苦努力。近年来,中国对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措施不断加强。中国建立健全《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等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实施野生动物拯救繁育和放归自然,建立包括专门基地、动物园、野生动物园等在内的拯救繁育体系等,其中成都熊猫养殖基地已举世闻名。中国投入4000多亿元人民币资金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促进了栖息地的恢复、扩大,对23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繁育种群。中国先后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国际公约,并与多国签署有关野生动物保护合作的国家间协议。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目前中国珍稀濒危陆生野生动物种群已基本扭转了持续下降的态势,总体上稳中有升。比如朱鹮从1981年发现时仅存7只发展到目前总数超过1700只;扬子鳄从上世纪80年代约300条发展到1万多条;已在野外灭绝的野马、麋鹿又重新建立起野外种群等。 文章还介绍了中国社会各界参与保护野生动物的情况。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民间团体,各界精英及公众人物,爱心企业及新闻媒体、志愿者等,通过发倡议、捐款捐物等,积极参与其中。现在,在中国的互联网上,任何一则破坏环境、虐待动物的报道都会激起全社会的公愤。“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渐成民意共识。正是这些民间力量的累积,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文章最后表示,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仍有一些野生动物处于濒危状态,滥捕滥猎滥食野生动物和走私、非法经营野生动物产品的案件也不时见诸报端。闻者足戒,任何一起案件都提醒大家,珍爱和保护野生动物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巨大挑战,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艰辛努力。值得欣慰的是,在这方面,中国已经并将继续迈出坚实的步伐。 阅读完标题为(中国驻英大使在路透社发文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信息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