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7日,高雄民众在左营高铁站内欢迎来访的国台办主任张志军。 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摄 ![]() 6月26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右二)在台湾新北市与数十位中小企业主对话。他坦诚交流的亲和力受到欢迎、肯定。图为张志军受赠商家吉祥物,与陆委会副主委张显耀(左二)、中小企业主合影留念。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摄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日前结束台湾之行,这是近65年来大陆对台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首次访台。张志军亲历台湾,“望、闻、问、切”,看到、听到、了解到、感知到一个“百闻不如一见”的真实台湾。 时间不长,日程紧凑,4天3夜里,张志军与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主委王郁琦见面,就两岸关系交换看法,同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3位市长会面,还和企业界、宗教界、村民、渔民、果农、学生等台湾各界交流。 张志军此行被形容为包容之行、多元之行,走基层、重民意、释善意。台湾普通民众能直接听到大陆官员讲对台政策,并以此渠道直接反应问题,所以此行也被外界解读为大陆对台政策更加注重台湾人的心理。 望 望,即是看。 赴台前,张志军对台湾的认识多是来自书籍、朋友介绍和媒体报道。他说,国台办200多位同仁中,除了他,几乎都到过台湾,自言这对自己处理两岸事务不是很有利。 张志军明白台湾是多元社会,在很多问题上有许多不同声音。他坦言希望能多与各界尤其基层民众接触,了解他们的生活、想法、所思所盼,了解他们对发展两岸关系的想法、建议,以便了解一个真实的台湾。 几天来,张志军走访“三中一青”(台湾中南部、中下阶层、中小企业和青年群体),用眼睛近距离观察台湾,有了“图”,有了“真相”,“望”见真切台湾。 张志军与新北、高雄、台中三市市长会面,了解市政建设、公共政策、民众生活情况。他参观中小企业生产线、了解托老中心状况、感受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深入“莫拉克”灾区了解村民生活现状…… 在与王郁琦茶叙时,张志军介绍了参访印象,用王郁琦的话说,“通过亲身与台湾基层互动,与不同职业、背景的民众交换意见,张主任展现了希望了解台湾情况的善意。” 闻 闻,即是听。 张志军访台前,一则评论称此行是带着耳朵的“倾听之旅”,引发热议。在台期间,张志军频入基层,探访孤寡老人、妇女儿童,与青年学子、中小企业者、农民、宗教界座谈、交谈,倾听民众多元呼声。 张志军走访乌来泰雅人,部落头目表达期待有更多大陆游客来旅游的诉求;与学者座谈交流,听取发展两岸关系的意见建议;与学子座谈,用心聆听;与中小企业座谈,企业代表们针对诸如社保、融资困难、土地纠纷等在陆投资所遇困难,一一说明。 在台中盲校,张志军聆听盲童演奏《桃花过渡》、《何日君再来》和《宝岛曼波》,以另一种温馨的互动倾听台湾风土人情。 在每一个参访行程中,张志军都仔细聆听,并不时作出回应,表示“在这里听到的意见,我都会带回去”。 赴台前,舆论关切张志军如何应对台湾复杂多元的民情民声。答案可以从张志军返京讲话中得知,他表示,“这次访问过程中我们受到台湾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同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王郁琦在与张志军茶叙后对媒体表示,这次张志军能够到台湾来跟基层民众互动,真实了解台湾基层民众的想法,同时在过程之中也会有不同意见的台湾民众利用不同方式向他表达意见,这展现了张志军希望了解台湾真实情况的善意。“就这一点来说,我们必须要给予肯定。” 问 问,即询问。 回顾张志军此行,一路奔波,带着问题走访基层。 参访敬老院时,张志军套上志工服,帮老人们打饭,并与他们一起用餐,不断关切询问“家里有几个孩子啊?”、“他们常来看您吗?”、“这里离家远吗?” 与大陆配偶交谈时,张志军听出对方口音少了家乡腔、多了台湾味,问她“台湾住得习不习惯”。 走访中小企业时,张志军告诉在场两岸媒体,他特别请出席的中小企业代表多介绍真实的情况、遇到的问题。 在走访乌来泰雅人时,张志军非常关心当地旅游业发展,详细询问乌来可以住宿多少人,并表示要推荐大陆人来旅游。 在高雄杉林区木瓜园区,艳阳高照,汗流浃背的张志军详细了解当地水果种植和果农生产、生活情况,做着两岸农民收入的比较。对果农反映希望解决台湾水果销往大陆的通关与检疫问题,他认真作答。 切 切,即摸脉,了解两岸关系动向和变化。 “台湾主流民意非常明显地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格局和趋势,也支持和欢迎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的互动和参访。因为多交流多沟通有利于增加相互了解和信任,有利于解决好两岸关系当前所面临的一些难题。” 这是结束访台行程返京后,张志军的一席话,简短表述道出几天行程最核心的总结。 张志军总结此行最深刻印象时认为,“尽管两岸关系这一段时间来遇到一些问题,出现一些情况,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是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所以大家也都表明了一个愿望,就是两岸携手,一起继续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正如社科院台研所所长周志怀所言,张志军访台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庶民元素”大为凸显。今后大陆对台政策以“两岸一家亲”为主轴的“亲民风”将蔚成主流。 ![]() 6月27日,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右五)来到高雄佛光山,拜会星云大师时,他许了个愿,希望两岸以亲情与智慧化解心结,大家携手为两岸同胞的福祉和明天付出努力。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摄 ![]() 6月27日,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来到高雄市杉林区参访果园。在园地里,张志军在果园主人指导下尝试了木瓜采摘。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摄 中新网北京6月30日电(官志雄 杜静)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的首次台湾之行已然写下句点。他的身影离台,影响却未止。纵观此访,显示大陆方面倾听台湾民意、争取台湾民心展开新布局,也澄清了对两岸关系的五大疑虑。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朱卫东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大陆对台政策的一个重要基点,就是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大陆相信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原动力,所以强调要以民为本,为民谋利,并为此做了长期的努力。 正是基于这个理念,大陆一直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为两岸民众特别是台湾民众谋福祉。此次张志军访台,实地了解台湾民意,倾听民声,直接回应民众的关切,实际上是体现“两岸一家亲”理念。这种基层“走透透”、接地气的做法,可以使政策更加贴近民意,更好地回应民众的期待。 台湾社会具有多元声音,岛内外一些人对两岸关系发展还存有疑虑。这其实是大陆倾听台湾民意、争取台湾民心的“必答题”。面对疑虑,大陆方面通过张志军台湾之行,交出了答卷。 疑虑一:反服贸后的两岸关系会否摇摆不前? 今年3、4月份,台湾岛内部分学生发起反对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活动,给两岸关系与交流合作带来新课题。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至今在台迟未生效。一些人不免担心,两岸关系今后会否摇摆不前。 张志军访台期间多次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方向没有改变。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会面也达成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的多项共识。 朱卫东对中新网记者说,张志军在台湾反服贸运动后,还如期访台并取得丰硕成果,表明两岸双方还是希望要克服困难排除干扰,继续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路。此行向外界释放出强烈的信号,进一步展现大陆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信心与诚意。 上海台湾研究所执行副所长倪永杰认为,虽然服贸协议受阻,但大部分已有共识的议题都可以往前推进,比如对两岸经贸与区域经济整合进行共同研究等等,双方态度积极,应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疑虑二:大陆官员与台“亲密接触”只走“高端路线”? 据台媒报道,一些台湾民众存有大陆官员到台湾“只跟党政要员、巨贾富商交流”的“刻板印象”。然而,张志军此次访台是对这种印象的扭转。他不入台北名流汇聚之地,而访其他多个县市,接触社区居民、老人、青年学生、农渔民、少数民族等基层民众。 朱卫东评价说,此次参访是一次全方位的沟通对话和增进互信之旅。面对台湾社会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多元声音,张志军都听到了,也听进去了。大陆会一如既往地按照 “两岸一家亲”理念,继续推行两岸和平发展路线,不急不躁,稳中求进,不断夯实各项基础,更加细致细腻地加强对台工作。 倪永杰表示,此次张志军接触面比较广,与基层民众深度互动,真诚交流,访民情、探民心。张志军“做了很多功课”,在各个场合、面对各种情况应对自如。特别是与台湾基层民众零距离接触,感情真挚流露。 北京联合大学台研院教授刘红对中新网记者说,张志军此行效果非常好,这就真正落实对台工作重点的用意所在。台媒说“搏感情”,与台湾老百姓“搏感情”尤为需要。 疑虑三:两岸关系红利 台湾基层民众能否更多分享? 张志军与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主委王郁琦茶叙时表示,下一步要把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第二次正式会面共识落实好,让这些成果真正显示出来,惠及两岸同胞。 朱卫东认为,张志军广泛接触台湾不同阶层、地域、族群、年龄、党派的各方人士,有助于大陆更加全面把握台湾社情民意,从而制定出更加贴近台湾社会民众需要的对台政策措施,使政策的落实更有针对性和实质效果,让两岸关系的和平红利、经济红利等可以更好地惠及台湾社会基层的普罗大众。 倪永杰表示,两岸双方应该规划和促进更好的政策,满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强烈的需求。使台湾民众更好分享两岸关系红利,将自己前途命运和两岸关系发展联系起来。直接、迅速面对民意,政策设计可更周全,政策执行可更到位。 疑虑四:两岸之间走近 台湾同胞是否将“失去自我”? 台湾岛内外一些人士,对两岸走近抱有疑虑。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日前即声言,若“依赖大陆太深”,会让台湾“变得脆弱”。这种焦虑是否必要呢? 今年上半年以来,大陆领导人多次提到,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张志军会见高雄市长陈菊时,再次表达了这一立场。 朱卫东认为,大陆对台政策“求一个中国之大同”,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对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同时也可以“存两制之大异”,也就是尊重台湾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近期大陆领导人的政策宣示,实际上与既有的对台政策一脉相承。刘红也认为,这是大陆对台政策的根本所在。 倪永杰说,面对两岸差异,反映了大陆方面实事求是的精神。只有面对差异,政策、理念才有针对性。有了针对性,才具备有效性。 疑虑五:两岸关系进程 是否只是台湾个别党派“垄断”? 张志军与高雄市长陈菊会面时表示,欢迎台湾各界不论地域、党派、宗教的人士,都能参与到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 陈菊事后认为,两岸交流不再被国民党“垄断”。对于“垄断”之说,多位专家对中新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朱卫东说,坦率地讲,民共党际交流难以开展的主要原因是,民进党一直不放弃“台独”立场,顽固坚持“台独”党纲,自设了阻碍两党交流的高门槛。民共之间要实现关系正常化,首先要寻求共识、建立政治互信,民进党应努力推动“冻独”直至“弃独”。当然,大陆一直欢迎岛内任何党派、人士积极参与两岸和平发展,也从不排斥同民进党人士就发展两岸关系进行接触交流,现在球在蔡英文和民进党的脚下。 倪永杰说,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有的党派、人士参与两岸关系事业比较早、比较深,积极支持发展两岸关系,有的则反对和干扰两岸关系,这是历史的选择,台湾有的党派选错了方向。(完) 阅读完标题为(张志军真实台湾初体验 澄清两岸关系五大疑虑)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