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楚和宋冬野) 20年前,我在《东方时空》的“每周一歌”栏目里第一次听到张楚的《姐姐》。那会我还未成年,才刚开始接触流行音乐,听的还都是“四大天王”和林志颖什么的,可想而知,张楚的音乐给我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只记得一句歌词:姐姐,我要回家。 从那时起,我成了《东方时空》的忠实观众,而且不为别的,只是为了听到好歌。每天放学回家,我就赶紧搬上小板凳在电视机前守着,等着看所谓的“MTV”。(MV被误读为MTV也是从那会儿开始的)而在之后的两三年里,《东方时空》从来就没有让我失望过,马格、保罗、郁冬、艾敬,这些已经尘封的名字,如今仍然深深镌刻在我的心里。 谁能告诉我那个唱《远远的远远 远远》的马格现在在干什么? 不仅是我,那一代人,我相信很多人都是通过《东方时空》来获取好歌的。以央视在中国的地位,可想而知,《东方时空》当年在流行乐坛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我总觉得,1994年那次所谓“中国新音乐春天”,跟《东方时空》的推波助澜不无关系。《姐姐》(张楚)、《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张楚)和《钟鼓楼》(何勇)在1993年先后登上《东方时空》,为“魔岩三杰”日后创下的百万唱片销量奇迹传说奠定了最夯实的基础。 无论如何,每周有一首歌在央视的黄金时段重复播出,这样的待遇,现在的歌手可能要嫉妒得狂咽口水了。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电视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传播渠道,尤其是在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电视扮演了近乎上帝的角色。除了《东方时空》,春晚也是极好的例子——在大众眼里,“春晚”的影响力应该要远远大过《东方时空》。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开启之后,无论《东方时空》还是“春晚”,原先的“流行音乐指标”作用均远不如前了。《东方时空》金曲榜早就不知所踪,“春晚”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去接纳“热门金曲”的反哺。过去这些年来真正靠电视推红的歌曲屈指可数,连《电视剧》歌曲也大不如前了。(如果以《还珠格格》的《当》为参照系的话)从2004年的“超级女声”开始,选秀节目轰轰烈烈地办了将近十年,也没有推红过一首如《小芳》这般“滥大街”的超级金曲。 这事儿《东方时空》轻而易举就办到了,《小芳》、《纤夫的爱》、《大中国》、《懂你》,这些歌曲当年的走红程度90后们可能难以想象。 这当然跟互联网有关,网络带来的“碎片化”和“去中心化”,让很多传统的传播渠道纷纷失效了。但这也未尝不是忽视内容创作的恶果——当媒体人意识到自己掌握了话语权,并主动去推广优质的内容,传统的渠道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这正是当年《东方时空》金曲榜做的事情:集中火力推广编导们认为优秀的歌曲和歌手,哪怕是昙花一现的马格或特立独行的宝罗,她们放在今天会被绝大多数媒体定义为“小众歌手”并嗤之以鼻。 这就是媒体“看门人”作用的正反两面。而在市场的压力下,媒体近年来来越多地选择消费热门人物和话题人物,而不是推广优质作品。 所以说,《董小姐》的出现是一种拨乱反正,而这也是因为今年的选秀节目纷纷开始重视原创作品。且不管这种重视是有意为之还是歪打正着,至少,20年后,《姐姐》之后,终于又有一首民谣歌曲是通过电视媒体的传播深入人心,并带动了民谣重新回归媒体的话题中心。 我正是在为某媒体撰写21世纪的中国民谣总结时意识到这点的,《姐姐》和《董小姐》存在着一些有趣的共性。首先,两首作品都是描写“女性”;其次,它们都是通过电视的传播为大众所知;还有,它们都是由表及里的“小众”。 于是我不由分说地想到,这会不会是新的一次轮回呢?2014年的中国小众音乐是否会迎来1994年的“魔岩三杰”之后又一个新音乐的春天? 我在百度百家安了新家,欢迎大家常来看看。此处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署名“耳东”并超链本文链接,谢谢! ( 微信交流:smashingballads ) 阅读完标题为(从《姐姐》到《董小姐》:一个新的轮回?)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信息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