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香港电影节上,姜文爱“教育记者”成为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话题。采访中,姜文会自己设定一些采访规则,比如同一个记者不能提问两次;他还喜欢评价记者提问的好坏,或者直接说“我如果是你就不提这个问题”。“教育事件”之后,记者们再见到他时都退让三分。在戛纳电影节《一步之遥》接受群访时,围着超过20位记者,却只有4位提问,并且话语中都带有些怯意。采访时,有记者问是否担心文章的绯闻会影响电影的票房,姜文终于忍不住:“你没喝酒吧?”开过玩笑后,他说:“一部有营养的作品不会受任何事干扰。” 什么样的记者能采访好你? 记者:《一步之遥》每次有消息出来都会在国内引起一阵讨论,甚至是解读,这在你的预期当中吗?你觉得是为什么? 姜文:你不跟我说我都不知道,我们平时都在剪片子,接触媒体比较少。 记者:你觉得什么样的记者能采访好你? 姜文:聊明白了就行,胡聊就有点儿不行。不是他采访我麻烦,而是我听着也麻烦。你也有聊天聊不对劲的时候。 记者:你最反抗或者反感哪些问题? 姜文:没有反抗,就是有的问题我听不懂,我就问一下这是不是这个意思,我就接着聊。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记者:你怎么看大家对你永不停息的过度解读? 姜文:我不怎么看,我就赶紧剪片子吧,我无所谓。 记者:今年香港电影节公布了一款海报,有一款是马走日被钉在十字架上,我们有很多同行在讨论,这姿态是华语电影市场的救世主,你是不是觉得被过度解读? 姜文:华语市场救世主?那都是望文生义,他们不知道那个剧照是什么意思,可能是解释剧照。我从来不是救世主,也不是神仙皇帝。市场那么好,也不是谁救的,人都像蚂蚁一样跟着混而已,你以为谁有那个能力啊? 记者:那你觉得自己也没有这个能力? 姜文:谁都没有,我还算有点儿能力的啦。哈哈哈。 原始的野性的代言人?随便吧 记者:你知不知道,国内有很多人把你视为偶像,这里区别于港台偶像意义上的偶像,他们疯狂地热爱你,崇拜你,甚至试图分析你的价值观并践行之,你对此什么感受? 姜文:你说我不够青春啊?(笑)开玩笑。我觉得崇拜就不太好,尊重就比较好,崇拜就是盲目的,然后就不理智了,然后就容易反目。如果对我有点儿尊重就好,我尊重对我尊重的人。 记者:某种意义上而言,喜欢你的人,把拍出这些电影的你,视为了代言人,原始的、野性的、自由的代言人,对此你怎么看? 姜文:我应该是没有办法的,我去干涉他的态度是没有意义的,他们脑中的是一个想象的我。你提的这个问题看似跟我有联系,但其实跟我没有联系。如果观众通过我的片子打开了我的想象力,那是好事,但如果打开了之后,你就没法控制。 那不是恶趣味,那是战争 记者:《一步之遥》里还会有类似葛优的下半身飞到树上等等略有些恶趣味的镜头吗? 姜文:恶趣味?没有啊!一个东西爆炸了之后,大部分的情况是,尸体的东西都是在不同位置上,而且基本是在离地面有一定距离的位置上。张爱玲有一本小说里,描写朝鲜战争时,一个年轻人遇见一张脸躺在地上朝着他笑,定睛一看才发现原来除了脸之外,其余部位全部被炸飞了。你说,这是恶趣味吗?这是战争。我爸爸在朝鲜打过仗,说这写得特别好,我说她肯定是跟抗美援朝的人聊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