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自编自导自演 自评“物美价廉型”人才
从演员跨界幕后,自编、自导、自演“三位一体”似乎已成为青年导演海顿的创作标签,无论是2012年在北京影视频道播出的《盗火线》,还是2013年同在影视频道首都剧场与大家见面的《奸细》、《小鬼子走着瞧》,都采用了此种创作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3部作品,全都进入了当年BTV影视频道首都剧场年度收视前十名,实力不容小觑。一直以来,海顿的作品有着一以贯之的特色,虽然都是小成本制作,但故事精良,情节紧凑,人物饱满丰富,注重视觉冲击力的营造,这些元素也都成为“海顿制造”吸引观众的不二砝码。
发布会上,海顿介绍到,最早开发出这样的创作模式,原因很简单,就是想省钱。“市场经济决定你要找一个相对成熟的编剧和导演以及好的演员,都需要一笔不菲的资金。而自己在这方面,价格低廉还很实用,完全属于‘物美价廉型’选手,在最初经费紧张的时候,只能硬着头皮上,好把更多的钱省下来放在制作经费里。”但几部戏下来,一部比一部好的收视,给予了海顿信心,也让他更深的体会到如此“三合一”的创作模式所具有的优势,“自己能更深入的了解故事,而且写剧本时就有后期拍摄的概念,拍摄时也会顾忌到剪辑的状况。 这种方式节约的不仅是片酬,还有剧组每一个环节的时间。”不过海顿坦言,在便利的同时,自己也承担了非常大的压力。“最痛苦的就是写剧本,我经常会有站在阳台上想往下看跳的冲动,真的是逼的自己没有办法,但是只要把那个时候挺过来,也就还好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