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教育新闻网7月23日讯(记者 杨晓燕 原野)时至盛夏,2013年这个备受热议的“史上最难就业季”已近尾声。7月17日,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进行了统一通报。“最难就业季”究竟难在哪,对浙江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能有多大,在教育层面上暴露出怎样的问题,又将带来哪些革新和改变呢?带着这些疑问,本网记者采访了参与新闻发布的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丁松泉。 最难就业季,就业形势更“紧”了 据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截止到6月底,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8.16%,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02个百分点,数据上基本保持持平。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最难就业季”对我省就业形势影响不大呢?丁松泉认为:“数据上确实没有显示出来,但就业形势肯定比往年更‘紧’了。” “之所以用‘紧’来形容,是因为这个字是最准确的。”丁松泉说,“因为我省总体经济发展较快,就业上一直以来处于一种需大于供的状态。比如我省每年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有二十五万人左右,但岗位需求却有四、五十万个。据初步统计,受国内外发展环境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今年到目前为止我省岗位需求减少了百分之10到15,但仍然大于毕业生的供给。” 因而,“最难就业季”的难主要体现在热门的岗位供给少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余地小了,因而在就业质量上可能会与往年有所不同。 培养有用人才,高等教育需要宽度 17日的发布会同时公布了我省高校毕业生今年求职就业相对困难的专业,主要包括研究生的应用数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农业资源利用和本科生的法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 那么,高校某些专业存在就业难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的政府和高校又应当如何去应对这一问题呢?丁松泉认为:“目前高等教育确实存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等和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但这其中有两个不同的层面,应当区别对待。” “一方面国内的高等教育确实仍然存在重知识轻应用的问题。”丁松泉说,“大学生难以摆脱一贯的应试教育影响,重分数而对知识的应用不够重视。大学教师也往往停留在教授理论知识层面,以及实习机会不多等,这些都是造成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的因素。对于这样的脱节,应当努力去改变。” “还有另一种脱节,比如理论研究类学科、人文社科类学科,它们培养出的人才确实与当前的社会需求存在某种脱节,以至于产生了当就业形势相对紧时,这些专业难就业的现象。但是,这样的脱节,是高等教育前瞻性的体现,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当前我们的经济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经济结构有待转型升级,而经济的转型升级是要靠人才的,当经济起飞的时候,社会最需要的正是这类适应能力强的管理类人才和研究型人才。因而高等教育要有一定的宽度,要立足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也需要社会给予一定的宽容。” 就业创业服务,我省一直走在前列 为了应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的现状,我省出台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多项具体措施,其中做好大学生就业服务和鼓励创业是重中之重。 对于在教育层面上这两方面的具体工作,丁松泉表示:“高校服务毕业生就业有一套自己的模式,一是做好岗位信息的提供,二是做好招聘活动和校企对接。再就是做好在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在这些具体工作上,我省高校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据一项统计显示,截止到6月底,我省高校举办针对2013届毕业生的校园大型招聘会数量达到了1367场,而高校举办用人单位宣讲会的次数更是高达3656场。如此多的招聘会和宣讲会,给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全方位的求职渠道和就业参考。而在加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上,我省高校也在努力完善和改进。“我们希望更多地把职场的实际结合进课堂里,结合案例给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丁松泉说,“高校下一步要弥补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不足,要注重阅历的积累,就算教师自己没有这方面的阅历,也要通过学习交流把别人的阅历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指导学生,并逐步开展个性化指导。” 而在创业服务上,浙江同样当之无愧。丁松泉表示,在我省高校,创业服务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创业教育、创业课程的普及,二是对于有创业意向的重点学生群体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三是对已经开始创业的学生进行政策上的扶持。据一项对目前省内大学生创业基地的统计,我省目前已有省级大学生创业园12个,地市级24个,校级128个,以及大学科技园18个,这些数据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的。 阅读完标题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给浙江带来了什么?)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信息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