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港首页 | 资讯  | 京都  | 科技  | 体育  | 娱乐  | 教育  | 房产  | 健康  | 育儿  | 图库  | 专题  |

首页  | 高考  | 留学  | 校园  | 文化

> 教育 > 校园 > 正文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挑战与创新能力

2013-09-22 07:32 来源:网络 浏览:

  9月11日在北京参加诺贝尔论坛的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称,“中国很多毕业于名牌大学的人才都加入公务员队伍;在美国,精英都进入银行和金融行业,这两点有点相似。但我希望,很多年轻人能回到家说,妈妈,我马上要开家公司了!”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资本主义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埃德蒙·菲尔普斯认为,年轻人应该向世界展示他们的天分,过早进入政府部门是对人才的浪费。这里,二位诺贝尔获奖者所说的话,言外更有深意:中国的大学生是温室里长大的,只适合当公务员,不会做企业。这倒给我们提了个醒: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挑战和创新能力不强,有加以培养的必要。

  到底中国大学生有什么特点被老外认识到了呢?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二位外国诺贝尔获奖者是个内行,他们看中国的大学生应当很准:中国大学生缺乏意志的修炼,鲜有挑战和创新精神。我想,他们对我们国内的大学生认识的不会太多,主要的认识恐怕来源于我们走出去的国外留学生,尤其是那些花钱出国镀金的大学生。前段时间公审薄熙来,就审出了他的儿子薄某某来,那么一个公子哥,只会在豪华别墅里过舒适的安逸的生活,花天酒地,别的又会什么呢?很具有代表性。

  对于国内的大学生,又当如何呢?我们不妨以二位外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话做为一面镜子,照一照。一个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由小学升中学,从中学到大学,大多是从一个众人呵护的环境中长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所有的工作只有一个,那就是学习。没有经历任何困难和挫折,也没有经历过任何坎坷和磨难,身体承受痛苦和心理承受压力、打击能力十分有限,直到大学毕业,面临择业的难题时,才迎来了第一次人生的考验。面对摆在面前的困难,有些焦虑,有些彷徨,有些无助,有些失望。这些在理论上被称为天之骄子,而在实践中却无所适从的大学生,正是那温室里培养不出顽强的花朵。

  面对这样的局面,大学生必须补上实践这一课。如何培养他们的挑战和创新能力呢?

  首先,要营造培养大学生挑战和创新能力的舆论氛围。当代大学生在毕业前缺乏挑战和创新能力,这是我们的家庭、政府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这个后果还得由政府和社会来埋单,责任还得由政府和社会来承担。政府和社会有责任鼓励大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在思想上给予他们拾起挑战和创新的勇气,有关部门要从宣传上多加引导和鼓励,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一是我们的宣传部门要制定正确的宣传政策,选择正确的宣传方向,明确正确的宣传目标。二是高等院校有责任在大学生就业前进行就业指导,指出大学生基层锻炼的必要性。三是媒体要进行正确地引导,并进行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多种形式的大张旗鼓的宣传活动。通过宣传,使大学生在思想上接受,变为动力去支配行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代,一个戏曲《朝阳沟》,唱遍祖国大江南北,影响那代青年上山下乡,接受群众再教育。至今,从那一代走出来的人们,谈及自己的人生经历,大多有“受益匪浅”的感慨。从知青路上、北大荒农场走出了共和国主席、总理,省部级干部也不在少数,科研、企业领域骨干就更多了。

  今天,时代有所不同,但我们清醒地看到,社会舞台更大,适宜大学生锻炼的行业岗位更多。李克强总理指出,“要营造一种社会氛围,使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或者说形成一种适应就业需要的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就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之称。其实在每个领域,即使是看似很平凡的岗位都可以作出不平凡的事。我们每一个人,包括大学生、研究生,也应该有这样的理念。”根据李总理的指示精神,我们的社会和有关部门应该担当其责任,营造出浓厚的舆论氛围来,使大学生接受新的理念,积极投身到社会锻炼中,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市场去,到社会的大舞台去,磨练意志,砥砺品格,使其真正成为我们祖国未来的脊梁。

  其次,创造更加有利的培养大学生挑战创新的社会环境。培养大学生挑战和创新能力,除了舆论方面的宣传,思想上的工作外,我们还要创新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政策方面,国家应该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在这方面,我们现有政策,有大学生到边远地区工作,给予一定的经济上的补助;有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给予资金支持,但这是不够的。大学生最为顾虑的是人生价值的实现问题,我本人就最有体验,同样是一批毕业的同学,分到省局的干到处级的有之,分到市局,干到副处的、局级的有之,分到基层的就很难上位。这就要求我们在提拔干部的时候,一定要在用人制度上有所改进,提拔那些在基层锻炼而且成绩卓卓的人。二是社会认同方面,主要是在社会价值认同方面。要下大力气改变风气不正的现象,要以党风带动民风,扭转那些基层低人一等的歪风,变“焦不起”基层为“焦得起”基层,基层是“烫手山芋”为“香饽饽”的局面。三是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婚姻问题。好些大学生在学校大都已经找到了理想的伴侣,由于社会择业而分手的大有人在,这应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到基层,到边远地区,是很难找到合适的对象的。所以,国家应该就大学生的婚姻问题制定出既有利于大学生到基层、边远地区去锻炼,又有利于大学生的恋爱关系不会破裂的政策。比如,大学生每周上四天班,或者是大学生仍然过双休日,休息时间再多一天等。也可以在大学生的恋爱存续方面给予结婚资金补贴等,这样有利于大学生的思想稳定,也有利于社会安定。

  最后,要创造更多的培养大学生挑战和创新的机会。政府在安排大学生到基层锻炼方面,已做了很大的努力,除了鼓励自主就业、创业外,主要还有部队征兵和大学生村官,但这些还没有也不能达到绝大多数大学生基层实践的要求,还有相当多的大学生没有机会走向社会。

  十八大从我国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和任务,强调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李克强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时说“机构改革是政府内部权力的优化配置,那么转变职能则是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说白了,就是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从这一决策来看,社会组织在机构、人员、财务等方面与行政机关脱钩,厘清职责权限,逐步实现去行政化、去垄断化,为老百姓带来更大的效益和实惠,提供更专业化的公共服务。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公共服务的基层岗位,这些岗位具有更多的与老百姓接触的机会,更有利于大学生去做。然而,我们看到的一些社会组织里进去更多的是政府机关或企事业单位退休或退居二线的人员,这种现象挤占了大学生基层锻炼的机会。政府不妨制定政策,把大学生充实进去。



阅读完标题为(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挑战与创新能力)的文章后,{www.bjxxg.cn}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千万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北京信息港)